既誓,公乃退食。舍于中太庙之右,祝、史舍于社。百官具御,乃斗,鼓于门,右置旂,左置旌于隅练名。射参发,告胜,五兵咸备,乃下,出挨,升望我郊。乃命鼓,俄升,役司马射自门右,蓬矢射之,茅参发,弓弩继之;校自门左,先以挥,木石继之。祝、史、宗人告社,覆之以甑。
9月3日,抢在80周年阅兵式之前读书学习翻译古文句子日行一善再加一善,沿着反思深思并写作的成长路径力争继续每天进步一点点。
誓师结束之后,诸侯们才能退下来用餐。他们临时住在中太庙右边的房舍中,太祝和太史则临时住在社庙中。其他百官各奉其职侍奉在旁边,等到上庙讯息之后,庙门口会开始击鼓,门的右边插上旗,左边也插上旌旗并在门的左右角布置好铭识。兵士们一起发射三箭,以示祈祷胜利,各个军何种兵种一应备齐,在仪式结束后一并离开太庙,大家出外等候登上城门台一起观望城郊的场景。
接下来会命令再次击鼓,一会儿登上门台,役司马们会从门的右边向四方发射用蓬蒿制成的箭,拿矛的兵士们则是用矛向空中刺三下,接着弓箭手才会向空发射箭矢;军校们会从门的左边进行一种制胜的巫术名称为“挥”,然后就会木头擂石一齐投下。太祝、太史,礼官们向社庙祭告礼毕,然后把祭品用做饭的陶器甑盖起来告一段落。
刚开始于此段落,先是觉得无关紧要,但是读完才明白“仪式感”的营造确确实实非常重要。此段文字虽然只不过描绘的是先秦时期一场誓师仪式的一小部分,盛况也无非是仅仅通过文字表达不及实况的千百分之一罢了,但是展现了古人对战争的神圣化处理。瞧瞧,字里行间的顺序大约是,太庙驻扎、旌旗布置、射箭祈福等仪式,其实实数难能可贵了已经。
中国古人早早几千年前,就已经非常讲究在战前凝聚人心,以及强化信念在先了,其本质上是一种心理建设与组织动员。深究之下,不难发现其中融合了礼制、巫术与军事准备,更是体现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文化特质,堪称一场通过仪式感掌控集体行为的古典管理智慧。无独有偶,读到这段的时候,也恰逢今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纪念大会。而且到9点,大规模的阅兵仪式就会如期举行,让我们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感受一下“迎敌祠”的践行仪式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