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今天到朋友家聚餐,他们有个刚上小学的女儿。之前来我家吃饭的时候就领教过小家伙的活力,不穿拖鞋满地跑,让她穿上拖鞋,否则在地下踩完就不能上椅子和床,但她丝毫不听。
今天来看到她直接躺到地上,我们笑她在给家里擦地,指望她妈妈管一管,结果这位温和的妈妈无奈地苦笑着说,洗衣服就好了。
大家说这个孩子太胖了,要少吃一点。妈妈说假期吃的多,开学就好了。
这是一位有点纵容孩子的妈妈。
以前觉得这是一种护短,但是通过学习呢,知道这样的母亲会让孩子增加安全感。而大多心理问题来自安全感不足,被挑剔太多,内化了,总觉得自己不够好。
饭后夫妻俩要去上班,孩子奶奶在,但是要午休,我就再待一会儿。
孩子就变得很乖,一直静悄悄地玩手工。做了一个我属相的小玩偶,很漂亮,很让人惊喜。
之后就说想下楼去玩,她穿着旱冰鞋,动作非常灵敏利落,带着我在小区里穿梭,勇敢自信。
晚上正好读温尼科特的书,读到反社会倾向,每个人都有这部分,在孩子小的时候,家庭要抱持住,让这部分充分得到释放。在后续成长的过程中,就没必要在不安全的地方呈现了。
而大多数家庭对这部分是不允许的,一直在教育,约束,孩子早早就形成假自体,想像一个假人是什么样子。这样做的好处是大家都很符合社会规范,但是真实的部分压抑下去。
有的人你会觉得非常乏味,总觉得好像隔离着什么东西。 就是假惯了,忘记了真的是什么样子。所以有句话说成长就是找回真实的自己。
对待孩子的反社会行为,不急于用道德的层面去解释,贴标签。多用心理层面去理解。比如小孩子的偷盗行为,很多是为了满足心理的需求。
护短的母亲其实是抱持住了孩子的反社会倾向,孩子的人格底色是安全的,就能发展出自信。
想起曾经听一个课程讲的:孩子在学校被老师批评了,回家找妈妈的时候该怎么回应。
大部分家长会怎么做呢?会说肯定是你的错,不然老师为什么说你不说别人。这样说相当于把无助的孩子推得更远。
但是有个家长永远对孩子说的是:“谁都不能欺负我的孩子。”之后再具体说什么事情,分析谁对谁错。前边的基础已经打好,关系已经建立,后边就好沟通了。
听到家长这样的话,孩子内心是多么安全啊!“谁都不能欺负我的孩子”,这句话太抚慰人心了。我们没有被这样对待过,也不曾这样对待孩子。如果还来得及,请对你的孩子说这一句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