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释义】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对待万物不是以仁爱作为标准,天地效法的是道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既然有你仁我义,就必有你不仁我不义。所以人相处是在相对条件下才会有"仁义"。天地待万物没有偏爱,它视万物为刍狗。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被视作圣物。这说明天地没有私心,待万物如对圣物一般地尊重。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是没有偏爱与私心的,对待百姓如同天地视万物一般一视同仁,像对待圣物那样去尊重百姓。天地对待万物之爱是一体同视的普爱,圣人对待百姓的爱也是一体同视的大爱。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道祖老子把天地之间描绘成一个大风箱的样子。风箱是用来生风的,如果没人拉动,它就虚静无为,如果有人拉动,风就会出来。这说明天地之间静则无生息,动则生万物。修行的人亦是如此,动静相宜。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虚空没有穷尽,人的修炼也是一样。心灵虚空,才能产生真气与能量,心生烦恼,就干扰气量的循环。只要道、天、人合一,真气自然源源不断。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从修炼层面来说,话多耗气,语多伤神,不如内守,方能阴阳调和。说得多不如修得勤,要效法天地之道,无所偏爱,守持自然清虚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