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心理学家维克多·法兰克在《追求人类生命的意义》一书中说,人只有一样东西,不可能被拿走,就是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方法的自由。
维克多·法兰克是个犹太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关入集中营’大战结束后,他侥幸活了下来,在后来的著作中,他提到:“被关在集中营的那段日子痛苦万分,没有衣服鞋子可穿,每天面对的是狭小阴冷的水泥房间,使得身被冻僵了,脚上的伤口也溃烂了。但有一天,我突然顿悟了:虽然我的肉体被关在狭小的空间里,但我仍然是自由的,因为我的意志、思想是别人无法控制的束缚的,从此我整个人就像已被释放重活自由一样。”
明朝大儒王阳明因触怒擅权的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词条场(贵阳修文县)当龙场驿词条栈驿丞。龙场驿站环境恶劣,加上开荒种地,让过惯了公子哥儿生活的王守仁,仿佛掉进了地狱一般。但是,他仍不忘时常静坐,追寻圣贤之道。他常想“倘若孔子身处这样的境地,他会怎样?倘若尧、舜、周文王、周公词条被赶到这个鬼地方,他们会如何应对呢?”数日之后的一天夜里,王守仁终于顿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务者误也。”即圣人之道是什么,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判断事情对错是非,标准是良知,而不是外在的一些事物。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本心”,能够分辨善恶、美丑、忠奸,能够判断世间的一切事物。随心而动,随意而行,这就是“心即是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而“心学”也就此诞生了。
这两个人的故事让我颇有所思:
第一、苦难是把双刃剑,是弱者的万丈深渊,却是强者的垫脚石。就象孟子所说的那样: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其所谓,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也。维克多和王阳明战胜心苦难,最终破茧成蝶,各自都成就了伟大的一生。
第二、认知是人最大的牢笼。每个人的潜能都是巨大的,这就需要我们改变认知、提升认知,从我不行的弱者思维转变到我能,我可以的强者思维模式。
维克多认为人的自由无关乎外在环境,而是在人的思想上。王阳明认为人对世间的认识也不关乎外在环境,只关乎本心。二者都摒弃了外界环境都关注了心态。由此看出决定人生成功与否,最重要的是强大的内心而不是外界的环境、别人的看法之类的东西。所以要放下思想上的包袱,培养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万事皆可能的积极、阳光的心态,同时要开动行动上的机器,不能做思想上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要有知行合一的理念,坚持再坚持,直至成功为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