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作事不能谋始,与有轻忽苟且之弊者,亦皆致知之心未能诚一,亦是见得良知未透彻。若见得透彻,即体面事势中,莫非良知之妙用。除却体面事势之外,亦别无良知矣。岂得又为体面所局,事势所格?”
我对这段话的理解是:所谓的“致良知”在体面事势发生的时候才会产生作用。如果只是把自己关在一个屋子里,什么事都没有,那如何致得我们的良知?
我们要从“事上磨,境上练”从明辨是非开始,把良知妙用在生活中的每一个当下,千万不要把致良知跟做事,特别是为难的事儿去区分开,反而就是在那个当下,恰恰是我们致良知的好机会。
这里不得不提昨日我与先生去攀爬红叶柿岩的事迹了。出发之前我并不知晓那是峭壁悬崖,到达门票点的时候,我才愣住,这满山红叶,层林尽染,好看是好看,就是下腿开始发软,先生还贴心问“玩漂流吗”“走玻璃栈桥不”“不如我们爬齐长城吧…”我不作声,就连坐车上山都纠结了半天。
坐车上山我紧紧抓着先生的手不敢往下看,一直到下了车先生要给我拍照时还问“你的表情怎么那么焦虑…”然后才慢慢安抚我说:没事了没事了,你看现在就在平地上…
事后晚餐期间与组长坤总讨论起来,先生说了一句“你虽然恐惧的感受是真实存在的,但这里面有一个不恐惧的地方,比如你的良知,你的本性。”一开始我很蒙圈理解不了一点,后来我尝试着翻译成我能听得懂的(人话)也就是“所谓的恐高的感受都是人心在作祟罢了”,刹那之间,心有点释然了些。
现在再来回顾,脑海浮现两句佛偈“心外无物”和“心生法生”。
犹记得我与客户在探讨人生境界与心理机制的微妙互动时,就发现佛家智慧与现代心理学不谋而合;共同揭示了“心生法生”的深刻哲理。
佛家所言的“心生则种种法生”,这一观念深刻阐释了信念与现实的相互塑造。在心理学领域,这一现象被巧妙地命名为“安慰剂效应”;它强调了一个人内在信念如何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引导我们朝向所期望的方向前行。
具体而言,当我们内心充盈着积极与乐观,仿佛点亮了一盏明灯,照亮前行的道路;吸引并促成一系列正面的经历与结果。反之,消极悲观的心态则如同阴霾笼罩;不仅限制了视野,更可能招致一系列不期而遇的困境与挑战,困住自己,行为受限。
因此,调整心态,使之保持阳光与活力,成为提升生活品质、优化个人状态的关键所在。
也就是说,心理预期对现实的塑造力不容小觑。当我们潜意识中认为自己已步入衰老;身体往往会响应这一信号,出现一系列与年龄相关的退化迹象;诚如我潜意识里确定自己恐高,当看到峰峦叠嶂时我就不自觉脚软,不能直视美景的身体反应。
反观那些心态年轻者,他们以其不灭的好奇心、持续的学习热情及对生活的热爱;成功抵御了岁月的侵蚀,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活力与风采;如同那些不恐高的人们啊,开心欢乐上山下楼,笑语欢声一片,真是让我羡慕。
综上所述,无论是佛家的“心生则种种法生”,还是心理学的“安慰剂效应”;都在提醒我们:真正的年轻与活力源自内心。通过积极的心态调整,我们不仅能够影响自身的生理状态;更能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吸引并创造更多美好的可能。
所谓的境上炼,炼的无非这颗如如不动的心❤️,事上磨,是要在外面的世界里探索摸爬滚打,遇到事的那个当下,才能晓得那良知安在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