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娘,请记住,要保持骨子里那份纯粹和思想上的洁净。但走出校园的你也要学会对自己保留——无论与何人相处,话说七分,三分保留。
事情是这样的:跟一个好朋友借资料,开始时她说没有,后来第二天帮我找到了,就发到了微信上,确实打不开,我就又让她网盘直接分享了一次。我打开资料发现公共课有,其他所有专业课都有,唯独没有我需要的那门专业课…当时我们的聊天是这样的,当然还聊了很多其他的。我先问了她之前买过得那个公共课和我需要的那门专业课的资料还有没(因为之前她说过买了这个资料)她是这样回复我的“那个是app,我都删了,网盘里面的用不了,你要学?我有书。”“好的吧,我以为你那个是网盘资料。”
我玻璃心的自己揣测,是不是我不说具体的哪一门专业课,这个资料就不会缺失…又或者我不追问是不是她的这个资料就是分享不了……又或者纯粹是我玻璃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总之就这样吧,因为她没有任何理由来支持你的揣测…
说起这里想起来,我在报班学习期间有个比我这个初出校园有工作经验的姐姐她人很好会开导我,也会给我建议,吃饭会跟我一起,会给我分享零食,我们会深夜攀谈…有一天我给她分享我报的某个考试,她想起来自己也许可以试试,于是我把信息转发给她让她筛选…而她自己报的其他考试就只是她自己的事情……不需要给其他人说起,比如我。聊天问到她才说…所以有时候不要主动把所有信息暴露出去,记得保留三分给自己…反正啰嗦码字一堆也不知道自己想说明什么问题,可能这恰恰反映了我内心自私狭隘的一面吧。
从前我坚定不移的认可孟子的“性善论”。而现在我好像更认可荀子的“天命观”“性恶论”。荀子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他认为:“好恶、喜怒、哀乐,夫是之谓天情。”“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荀子和孟子一样,都认为食色喜怒等是人的先天性情,是人情之所不能免,是人所共有的。但是,在性情与仁义的关系上,他与孟子则不同。孟子把食色和仁义都看作是出于先天的人性,其中仁义是大体,食色是小体;仁义好比是熊掌,食色是鱼。荀子则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也即“性恶”。至于仁义,则是由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
《荀子·性恶》中这样阐述“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能行,能止,能为,即是君子。小人循性而不知为,君子明天人之分,化性起伪,不舍于性而求有为,性与为既是有区别而对立的,又是一致而并存的。性虽具有欲望,但性本不怎样恶,不加以节制才乱,才恶。所以荀子说:“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
姑娘,真诚和纯粹许就是你骨子里本来就有的东西,希望你继续保持。给你记录这些并不是要去学与人相处圆滑世故,只是希望你在保持真诚和爱的同时也对自己保留三分,也请相信这个世界就是充满爱和善意的,但这个世上的所有个体也都有对自己有所保留的权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