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公十年,戊辰,周桓王七年,前713年
人名:鲁隐公,齐僖公,郑庄公,公子翚(羽父),
地名:中丘(鲁地),齐国,郑国,宋国,卫国,蔡国,菅(guan一声,宋地),郜(gao四声,姬姓,初为国,后为宋邑,隐十年归于鲁,复为国),防(宋地,隐十年归于鲁,因此鲁有两个防,此为西防。菅、郜、防三地近),戴(zai四声)国(姬姓,为内嵌于宋国的国中国,弹丸之地),郕国(姬姓,为内嵌于鲁国的国中国,弹丸之地),邓(鲁地),老桃(宋地)
1郑庄公转变态度,开始尊王路线:隐公九年携齐僖公朝王——>隐公十年五月与齐僖公、鲁隐公盟于邓商议伐宋——>隐公十年郑国以“不会王命”讨伐宋、卫、蔡、郕等国。
2本年,总体上就是以郑庄公、齐僖公为首的尊王讨伐事件。鲁隐公很聪明,虽然也没有去朝见周桓王(经、传均未记载隐公朝王之事),但积极参与了尊王讨伐联盟。以宋国为首的“违王命”团伙,则遭到了攻伐。
3[传]之君子曰对郑庄公做了正面评价,用客观平静的语言称赞郑庄公“以王命讨不庭,不贪其土以劳王爵,政之体也”。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引王樵曰:“是时已有霸之渐。”,郑庄公、齐僖公此时都已有了称霸的苗头。
4隐公虽为摄政,近几年越来越出色了,没有将鲁国卷入不尊王的境地,反而因积极参与国际事务,被齐国、郑国拉拢,还得到郑国赠予的郜、防两地。反观宋殇公,很有个性,不示弱,也有一定号召力(能组织联盟其他国家),但总是将国家陷于战争,还落得个“悖逆不尊王”的恶名,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中,可谓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