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后靠舍小家,异地外迁奔未来
“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这是三峡库区百万移民方略。
1992年,三峡库区 淹没线以下共有人口 84.75万人。按地域分,湖北库区12.5万人,重庆库区72.25万人;按居住地性质分,农村人口 34.87万人,城镇人口49.88万人。
农村移民实行多种方式:一是就地后靠,本地安置;二是县内或省(市)内异地安置;三是省(市)外分散安置。
掬一把故乡土,盛一瓶故乡水,背一株故乡树……无论是就地后靠,还是异地搬迁,广大农村移民“舍小家,为国家”的故土情怀奉献壮举,感人至深。
据统计,库区已向上海、浙江、广东等11省市外迁三峡农村移民18万人。
失去旧宅曾伤感,乔迁新舍乐开怀
老城居民在失却中盘点生活,乐滋滋地感叹着新城的美丽和新居的温馨。
旧城的消逝,迎来了无数个靓丽新城的诞生。对库区人民而言,这确是难得的历史机遇。建筑学专家称,就城建而言,这新老过渡,一跃跨过了半个世纪!
党的政策暖人心,移民新村成风景
满脸喜色,是难以用金钱买到的。
整洁、宽敞、舒适的移民新村,在库区绝非凤毛麟角。置身全新的环境,农民兄弟在心中盘点未来,对新生活充满自信。
库区移民作奉献,后期扶持谱新篇
200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复的《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五年(2008-2012年)规划纲要》开始全面实施。《纲要》对未来五年支援库区人力资源开发、社会事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进行了部署。
《纲要》确定:有关省市援助库区公益性项目资金总额不少于5亿元,重点帮助解决影响移民生产生活的行路、上学、就医、饮水、用电问题;帮助库区引入经济合作项目不少于300个,引入项目合作资金不低于300亿元,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优势产业;接收移民劳务不少于5万人次,基本解决移民零就业家庭问题;结合移民迁建安置,建设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
《纲要》愿景:用8―10年的时间,使库区自我发展能力显著提高,公共服务和城乡居民生活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实现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