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期中考试下水文)
这辈子最让我后悔自责的莫过于上学期间没好好读书了。要知道,没有书籍陪伴的日子是灰暗的。
小时候,家里穷,偶尔也缠着母亲买上一两本书。用母亲的话讲,我总是不“聚财”,刚买回来,就坐下一个劲地猛看,最后的结果就是,看着已经翻到最后一页的书,因为还挺新,就有一种费钱的罪恶感。每每此时,母亲瞪眼就骂:“死女子,要买要买,一会儿功夫钱就打水漂,要是买个馒头包子啥的还能填报肚子,现在又能有啥用?”
我低着头,搓着衣角,眼泪直在眼眶里转,仿佛自己犯了天大的错误。但事后,每每回忆起与书为伴的那段短暂美好的时光,心里总是甜的,那感觉,不比吃上包子大饼差,如果可以,我宁愿不吃这些。或许是因为读得少,不易遗忘吧,时至今日,我还能记起那本书的大概情节。
后来进了村小读书,记得当时流行小人书,形象生动的简笔画底下配上一两行文字。母亲不给买,我只能在别的孩子看得津津有味时把头凑去,偶尔瞟上几眼,最后的结果是,到人家心满意足地把书合上,我却只能从断断续续的那几眼里推测故事的来龙去脉。
记忆里有一位姓许的女老师,教我们数学,和老伴都住在学校里。她会经常把他们家的花生带到教室,让我们几个孩子剥。大家手嘴并用,很快就把一大筐剥完。看着那满满一盆的花生米,她眼睛笑得眯成一线。最诱人的要数她给我们的奖赏——一大叠小人书。看完,第二天归还就好。我们一个个都很高兴,如获至宝。放学路上,把书捧在手里,有小伙伴经过,抬手炫耀,待别人两眼放光时,我又故意把手缩回,得意诡秘地笑。
到家,待母亲从地里回家,正打算责问我书是哪来的,我就递给她一个神秘的眼神:“哼,反正没费钱!”母亲这才放心地去后院喂牲口。
临睡前,母亲凑过来:“这书有啥好看,一个晚上没离手的?”每每此时,我会把书也挪伸至母亲跟前。母亲不识字,她就专门看图,有时也用满是茧子和裂纹的手指着画面上的某副图嘿嘿地笑。昏暗的煤油灯下,岁月的印记早已爬满四十不到的母亲的脸庞。
后来去乡里念初中,记忆力里的语文老师脾气很坏,课堂上有同学问题答不上来,他就跺脚捶胸,似乎对世界充满了无限的仇恨。
以后读高中读大学,更多的时间用在参加社会自考招生的学习、复习。图书馆里的书终究也没读上几本。可以说,在这期间,陪伴我最多的仅仅是教材、讲义和复习资料。
工作以后,我蜗居一所乡村学校,塞满那单调日子的怕是除了教材教参,其余就没什么了吧?直到后来,我遇到了现在的王军校长,他以兄长般的关怀给予我帮助,把外出学习的机会给了我,我才有幸看到了方寸之地以外的世界,领略了那里的精彩奇妙。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又读到了张亚凌老师温润朴实的文字,加入了她的微写作群。在那里,有一群热爱文学,以文字为伴的老师、朋友。虽然起步晚,但我在大家的引领下也能断断续续贴上一些文字。渐渐地,我也能把生活的喜怒哀乐诉诸于笔端,张老师也总能从那只言片语中找到那难得的所谓“优点”给予肯定和鼓励。
奇怪的是,不知什么时候,我发现那大大小小的方块字铺排在一起时竟是那般的神奇,它能照见生活的轨迹,给记忆留痕。蓦然回首,你会对自己微笑,你会觉得生活其实真的很精彩。
在这座大花园里,我们找到情感宣泄的出口,我们看到自己不断走向成熟,我们在与自己握手言和的路上成长着,我们发现自己遇事少了以前的焦躁鲁莽,多了一份沉稳冷静;我们不会再让烦恼忧虑盘踞独占我们心灵的原野;看到街头的拾荒者,我们会投去更多关注的目光,而少了曾经的冷漠和旁观;我们不再斤斤计较,宽容大度成了我们待人接物的主旋律……
闲暇之余,我也能捧起专业书籍或文学著作静下来,过一段慢时光。在文字中穿行,高山流水、生活琐屑都是那么美好,有它们的陪伴,我的每一天都变得充实灿烂、晴好豁朗。
有人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感谢文字,让我的生活重新焕发生机;感谢文字,让我在以后的日子纵情起舞。我会让它一直陪伴着我,伴我走向梦中的诗意和远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