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佛教历史谈论部派佛教的成型
在历史上,我们称佛陀本人的时代为原始佛教
没有佛像,只有菩提树。
僧团的分裂,部派佛教的开始
到了佛灭一百年,也就是大概在公元前444年的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导致僧团开始有分歧。这件事情最后导致了经典的第二次结集,第二次三藏结集,地点在韦沙离城(吠舍离城)。主持人是亚萨尊者,或者说亚萨·咖甘嗒咖子尊者。参加的人有七百位阿拉汉。
为什么会导致这一次结集呢? 因为当时住在韦沙离城的瓦基族比库向在家人要钱,他们在每个月的斋戒日,用铜钵装了水之后,放在僧团中间,然后开口向前来的在家人要钱。他们说:“朋友们哪,你们给僧众钱吧,僧众们需要资财。”那个时候,有一位从西方地区来的阿拉汉叫做亚萨·咖甘嗒咖子,他见到之后,对那些居士们说:“朋友们,请不要给僧众们金钱,金钱对沙门释迦子是不允许的,沙门释迦子不能使用金钱,沙门释迦子不能接受金钱,沙门释迦子放弃珠宝、黄金,远离金钱。”但是那些居士听了之后,仍然将钱布施给僧众。
当时,瓦基族的比库们把所讨来的钱收集之后,再平分给每一个僧众,只要在那个地方住的,人人都有份,但亚萨尊者不肯接受。当地的那些比库很气愤,指责亚萨尊者,说他诽谤有信心的居士,使他们失去信心,要叫他向居士们去道歉,还要举他的罪。 于是亚萨尊者就到其他地方,邀请了很多长老、上座一起来到韦沙离城,共同裁决这件事。据说前来参加裁决的一共有七百位比库。由于人数太多,双方都各选了四位大长老作为代表,共同来判断瓦基族比库们的行为到底符不符合佛陀的教法。当时在僧团会议当中一共讨论了十件有关当地那些瓦基比库认为是允许的戒律问题。例如说:把盐储存在器皿里面,在没有盐的时候可以当食物来吃;又例如说,太阳过了正午两指,在两指之间还是可以继续吃饭;可以使用没有边缘的坐具,(nisidana,尼师坛);特别是对于第十条——可以接受金钱这一件事情。 因为那个时候佛陀入般涅槃才一百年,当时还有一位受具足戒已经一百二十年,即戒龄已经是120个瓦萨(vassa)的大长老,是地上僧中的长老,名字叫做萨拔咖弥(Sabbakam?),他还是阿难尊者的弟子,于是请他做僧中的长老。大长老们通过很严格的审核方法,一致认为瓦基族比库所做的十种行为都是“邪法、邪律,偏离导师的教导”。 当参加集会的大长老们平息了这件事之后,决定再结集法和律,于是又花了八个月的时间重新结集了三藏。但是,本地的那些瓦基族比库不肯接受上座僧团的如法裁决,他们另外纠集了一万个出家人,说:“他们既然把我们的这些行为说成是邪法、邪律,但是我们人数更多,我们另行做表决。”于是他们另立僧团,另外编集了自己的三藏。从那个时候开始,佛陀的僧团就开始有了部派的分裂。当时由于参加第二次结集的是以长老、上座为主,因此称为“上座部”,而瓦基族方面由于人多势众,所以称为“大众部”
佛陀的僧团在之前的一百年是和合的,在教理上都是一味的,但是到了佛灭一百年开始就有了分歧。
上座部坚持保守佛陀的教法,维持佛陀教导的传统,但是大众部认为佛法可以因时、因地做一些修改。大家在原则上有了分歧。上座部坚持说:“我们应当保守佛陀的教导,不应该随意篡改!”但是,大众部说:“佛陀的教导可以因时、因地做变通和发展。”这种原则性的分歧到了后来一发不可收拾。大家不在一起共住,你做你的,我做我的,井水不犯河水。于是,佛陀的僧团在那个时候开始(佛灭一百年开始)有了部派的分歧。
这是佛教的大致走向,上座部在佛陀涅槃两百年后成型,称为南传。大众部此后称北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