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读者Rufus微信问了我一个问题:
小六哥,今天猛然听到一个词汇:学习力。
学习力究竟包括哪些内容?
我最近读了一些书,我罗列了一下:阅读法,知识管理,思维结构模型,整理术,沟通力,记忆工具,复盘。
不知道是不是还有?
我回复他:
哎呀,我也不知道学习力具体包含哪些,但我们为了理解一个概念而罗列一堆概念是没有用的。
我们要找到这些概念的链接。
2.
学习可以是一个线性的过程。
把自己当作一台机器,那学习就是输入-计算-输出的过程。

我们在输入的时候会有什么障碍呢?
- 找不到自己需要的,所以我们需要搜索力;
- 不知道自己能学什么,我们要知道自己的目标;
- 我们一般会在哪里学习呢?我们需要确定自己学习的途径,比如【人】【事】【网】【书】;
-读书是个大麻烦,所以我需要学习阅读力;
“计算”的部分,我们要学什么呢?
- 学了一对乱糟糟堆在一起,我们需要学习收集,整理,分类,贴标签;
- 分门别类之后,我们需要学习将这些知识变成自己的,我们要学习内化;
输出部分呢?
学了一对知识和概念,你怎么知道你学进去了?你怎么知道你学得是有用的呢?
所以我们需要输出:
写读书笔记,写心得体会,做分享,都是输出,输出之后,你还可以反思,可以复盘。
你看,【学习力】可以是输入-计算-输出这个过程中你需要具备的“业务能力”。
3.
学习也可以是一个阶梯过程。
比如我们经常会做很多书籍里面看到的一个[DIKW](data-imformation-knowledge-wisdm)金字塔结构:

学习,不就是把数据变成我们智慧的一个过程么?
从数据到信息,我们需要学会主动过滤;
从信息到知识,你需要总结和归纳对自己有价值的内容,然后从短时记忆存储到长时记忆;
从知识到智慧,你需要做不同的情境中实践;你需要学会坚持,需要你的坚毅能力;行动会消耗你的精力,你需要学会像省着用你的充电宝一样使用你的精力;
如果是技能,你还需要刻意练习,你需要知道如何获得反馈,如何保持专注··· ···
所以你看,学习力是你从一本书到一个能力的萃取过程中,你要具备的“通关能力”。
4.
今天我读《知识的边界》,书中说知识的结构不再是金字塔形式的了,它是网状的。(WTF!)
不管多么不情愿,这本书还是说动了我。
所以这个时候,我对待学习的认识,又要变了。
这意味着,我对于【学习力】的理解也要发生改变。
所以,你看,我们学习的时候,还要冒着经常拆毁自己好不容易建立的认知。
很多人一旦对某个概念有了理解,他会选择不去改变它。
这在过去7,80年代是可以,但是现在是技术和认知每天都在更新的时代;
学习力里面,你需要具备成长性的心智,你要习惯不断的打自己的脸。
5.
讲到现在,我还是没讲【学习力】到底应该包含什么。
但你发现了,理解一个概念的时候,我会尝试用多个角度去看它。
最后我给出我的结论:
一个概念它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理解他的时候,用的是什么维度。
——以及,你是不是时刻准备着抛弃这个维度,尝试新的可能。

我是彭小六,希望今天的文章对你有启发。


网友评论
很多知识是想通的,你学透一个点所用的学习方法对其他领域也有效果。你能教会别人理解这个知识点,是你学透这个专业的证明,输出倒逼输入,你的表达能力,文字能力都会有提高。前提是你愿意把你学到的分享出来,藏你肚子里是锻炼不了口才的。
写的可能有点乱,看懂的拿走不谢,看不懂的说明我写作能力需要提高。
在我看来,学习力可以拆分成“学习的能力”,这就可以看出,学习不是单单的一件事了,它会和自身诸多的能力发生关联,比如,要想输入尽可能好、尽可能多的知识,那“阅读能力”就是关键了;而你要再对知识进行加工深化,那“思考能力”就是关键了;再进一步你要将加工深化后的知识再输出,那“分享能力”就是关键了。这么看来,学习并不是孤立的,而应该是多维的事。
提到多维度,那必然有单一思维,单一思维带来的最大弊端就是:会阻碍自我思考能力的升级。而思考能力又是学习中的重点,没有思考能力,犹如人体失去肠胃一样,无法吐故纳新,获得养分。因此,我们应该抛弃对知识的成见,采用开放的心态接受知识。如果知识确实有用而且比你原先的要好,那就应该用新知识替换旧知识,从而产生新的思想。如此一来,你会发现你的思考质量在逐步上升,久而久之,你的操作系统必然会优于其他人。
学习是动态的过程。当你每吸纳新知识时,你原有的知识结构就被打破一次,这样你会觉得不适,那这是你在升级的表现。可以说这是“在温水里的青蛙永远享受不到的快感”。每一个处在学习区里的人,都在不断打破平衡,而后再构建新的平衡。如此反复,学习力就得到很大的提高,甚至比你想像中的还要高,还要好。
1.与个人经验发生联接类|书评:
简书,豆瓣,公众号;
2.逻辑梳理呈现类|思维导图(xmind,幕布),ppt;
3.视觉化类|视觉笔记,知识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