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不能寐,辗转反侧,总想找个人来分享自己心中的所感所想,却往往无人可觅,所以只能“奋笔直书”靠着简书发泄一番。今天是10月28日,我是9月16日来到学校的,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高考以后我以为我再不济也能一本末,然而事与愿违,我来到二本末的一所独立院校,失落肯定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又能咋样呢?我也只能乖乖地拿上行李来到这里。
01先说说我对学校的看法
人是种很神奇的生物,往往会对一些未知的生物莫名地充满期待。对于头一次上大学的我,即使高考失利了也一样对即将到来的大学有点小兴奋,但是幻想和现实总是有一定的差距的。第一学年是在老校区就读的,知道吗,我到校的第一天就有一种回去再读一年高三再备战一次高考的冲动。老校区嘛,重点就在于“老”——很多栋楼都是处于荒废状态的,占地面积也只有几百亩,比我的高中还大一点罢了,一点也没有一般大学的气派样,感觉就像是在读一所名为大学的高中。所幸的是这里空气非常好,野生动物也不少,挺适合“养老”的,而且我也明白了为何在这待过一年的学长学姐会表示这里是个专心学习的好地方了——曾经是林学院,所以还保留大学的绿化,树木非常多,坐落于“山城”的一个小镇上,想到处逛到处玩还得花上个把时间搭公交车到市区(交通不便),活脱脱就像陶渊明笔下远离尘世喧嚣的“桃花源”。


02大学一个月教会我很多东西(不只学习上的)
从小到大我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混小孩,一直到高中我都是走读形式的,每次放学回家都有香喷喷的饭菜,不用担心会饿肚子;衣服呢,也有人给洗,即使我怎么滚怎么打怎么闹,第二天都能变得白白的;在平时或者节假日玩电脑玩得疯了,会有人按时喊我吃饭限制我玩游戏的时间;心情不好,气恼烦躁的时候,有倾听诉说和发泄的对象。然而现在呢,衣服不洗,也不会有人帮忙洗,脏衣服越积越多,最后也只能没衣服穿;饭不吃,也不再会有人强迫我吃完,不吃饿了,犯了胃病也是自己的事情,没人会管;游戏时间也只有自己去控制自己;心情不顺,学习和生活上的不平,也只能自己压抑在心里或者在深夜里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在陌生人的读者们。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出远门,是大学教会了我独立。
从开学到现在我经历班委竞选、学生会部长副部长竞选(因为老校区只有大一新生,所以也有自己的学生会)、学生会干事纳新。从第一次的“小弟初来乍到,还请多多关照。”到后面的“引用阿基米德的一句话,给我一句杆杠我能撬动整个地球,那么你们的肯定与支持就是我的杆杠......”收获最大的就是我变得不再像以往那样的内向,以前的我用闷骚两字概括是在恰当不过了,我性格比较偏静,即使有想法就算是个good idea也是憋在心里,也不太喜欢上台,但是在这一个多月里经历多了,面对这种数人的“仪式”我也不是那么抗拒,甚至有点小喜欢。无论是演讲还是面试每次的自我介绍都能让自己重新认识自己,审视自己,而且每次都要有明确的思路,让对面的面试官,听众清楚了解你是谁,想要干什么,能干什么,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当然,也让我提前感受到那种犹如职场上的激烈的竞争以及那种一次次求职被out的失落感。这算是我第一次主动的去追求想要的(以前的班干之类的都是属于“被追求”),是大学教会了我即兴才能出彩,胆大的才有肉吃,想要的东西必须去大胆地追求。

03激励自己
正式上课后的一星期,可以算的是我的迷茫期,每天的7点晨签,早上上课,吃完午饭睡觉,中午接着上课,晚上晚自习时候写作业,跟高中的作息没什么两样。而且在打算在大学好好用功来弥补高考过失时,身边总是有那么些整天玩玩闹闹,把打游戏开黑啊挂在嘴边的人,这样的环境下的我是多么的特立独行。拉吉舍夫定律:我们之所以会得到某些人青睐是因为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与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彼此相似。所以即使我和他人在亲密的打招呼也感觉不在同一世界里。
《理智与情感》里的一句话:
一个才貌出众的人,天生的好脾气,坦率诚实,情感丰富,谁想只因独立的过早,染上游手好闲的、放荡不羁、爱好奢侈的坏习气,于是对他的心里,性情和幸福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害。世态人情是他变得奢侈虚荣,而奢侈虚荣又使他变得冷漠自私。为了达到追求虚荣的可耻目的,他不惜损人利己,当他陷入了一场真正的爱情,但是对奢侈虚荣的追求,或者至少是由此引起的拮据,又要求他牺牲这真正的爱情。每一种错误倾向都使他包受惩罚。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保持初心很难,但并非做不到。
将大学比作是一个大熔炉,那么我们不愿变成最后的尘土的话惟有坚守自我练就一双“火眼金睛”,破炉而出,踏上社会的大路,展现自己的风采。
我曾经的一位老师送给他所有学生的一句话
当优秀成为一种习惯,你想不优秀都难。
我也一直把它当作自己的信仰,付出和回报不一定是对等的,但是有付出就一定有回报。
努力吧,少年!
当四年后思修老师再次提问:“你是不是人才?”
我一定会大声的回答她“是的,我认为我就是人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