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一点,这里并不是否定努力的重要性,相反努力是改变命运的最佳途径,如果说世界上真的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甚至人类的进化本身就是一部活生生的物种努力史。
但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智慧,不仅仅是单刀直入的努力就足够,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上的努力。
思维方式不同,差距到底有多大?
我们先看一个小故事:
有两个人,小A和小B,他们居住的地区S市人们对棉花非常渴求,在S市郊区有很多棉花种植户,两个人都看到了市民的需求和商机,于是各自行动。
小A亲自到郊区从棉花农手里采购棉花,搬运回来,在集市摆摊,卖给S市居民,人们渴望得棉花,所以他们愿意为此支付一笔钱。小A挣钱后,除了日常消费,略有盈余,于是存起来,继续卖棉花挣钱。
而小B花了3个月的时间,先在S市预售,拿到市民订单后,再去棉花农那里谈价格、出货。这样拿到大量订单后,他雇用了一批货车,直接从棉花农那里把棉花直接送到市民手里。
这三个月他没有着急获取报酬,而是先付出,预订行为使得他手上有大量的居民订单,这满足了棉花农出货需求,拿着市民的订单他再和棉农们谈到更低的价格,这样市民就能以同样的价格能获得更加优质的棉花。完成这一切后,他就建立了居民和棉花农之间的供应关系,并逐渐实现市场垄断。
📃
故事进行到这里,你可以想到,如果小A生病了,就没有时间去卖棉花,因为他的收入是利用时间换取收益,没有劳动就没有收入。
而小B花时间建立起棉花农和S市市民之间的供应关系,却能让棉花在市场上自动流通,即使他生病了也在产生被动的收益。
小A的工作只是为了更直观的得到报酬,而小B却创造了一个强大的“系统”,可以以此获得“睡后收入”。这就是思维的差距,后者就是所谓的“富人思维”,也就是说,穷人和富人的想法不同在于:富人不为钱工作。
小B完成了S市的订单后,这时失去价格和渠道优势的小A已经失业了,好不容易积攒的“睡前收入”慢慢被花光。但同时小B却还可以继续复制,去W城、Y城建立供应关系,雇人销售,不断产生收入,收入再投入,实际就变成了被动的“睡后收入”。
这就是思维方式的不同,所导致的结果的巨大差异。他们都很努力,但是小B用劳动挣钱、存钱,小B改变思路,让钱生钱。
📓
有句话说“辛苦不赚钱”,有个词叫“穷忙”,不能够再认同,这个世界赚钱的事情,从来不是辛苦的事情。看起来一刻不得闲的永远是日子过的不温不火的人,而且可能还会越忙越穷。
富士康的工人为什么为了微薄的费用,情愿牺牲睡眠,黑白颠倒加班加点?你比他们更努力吗?但是他们比你更赚钱么?如果要比努力来赚钱,你会发现好像赚的只能是辛苦钱了。
再举一个例子,偶然在网络上看的一个段子:
王思聪问:爸,咱家有多少钱?
王建林说:你一辈子都花不完!
王思聪又问:那咱家欠银行多少钱?
王健林说:你八辈子也还不完!
这就是负债,负债就是典型的“富人思维”。
也就是说当我们没有足够资金达到“睡后收入”时,可以通过未来财富的贴现+历史财富来实现财富积累。
现实生活中最具代表的就是房贷。依照目前各大城市的房价,一般的工薪阶层是没有那么多钱拥有一套房子的,那么我们向银行贷款就是提前预支自己的未来财富,让其贴现历史财富,提前拥有它。
当然,我们这里提及的负债一定是在自己里所能力的范围,不建议超过自己目前收入50%的负债。
👑
那负债背后的逻辑是怎样的呢?
被动收入人群将自己的存款放到银行,银行将这些存款借贷给有投资需求的被动“睡后收入”人群用来投资,然后他们将投资获得的收益部分给银行,银行再将这部分利润分给被动收入者,不断循环过程中,马太效应就显现——被动收入人群获得的收益最少,银行次之,懂得负债的投资着收益最多,且越来越多。
两者都在努力,但是思维的不同却导致巨大的差异。而且富人思维的人群,同样努力却有资本停下来歇歇,生活不会因此受影响。而被动收入人群只能一直努力着,因为停下来的时候收入来源也会因此止步。
有富人思维,就有穷人思维。回到故事,那么小A不能去谈合作,做垄断市场?因为贫穷限制了他的想象,思维方式和选择。
两种思维方式的不同就在于:穷人忙手脚,富人忙头脑;穷人省钱、存钱,富人投资、赚钱;穷人学技术自己干,富人学整合找人干;穷人获得再付出,富人付出再获得……
努力很重要,但是努力的思维和方向更重要。不想越忙越穷,就先学会富人思维。
一个苹果从树上下来直接买,可以卖1块钱;但是包装以后做成礼品,可以卖20块钱。
两种思维你选择哪一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