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每天接收信息的缩影:一早醒来,打开手机里的FM软件,开始听主播一条接一条地播新闻;挤地铁的空档,打开新闻APP,巨大的信息流瀑布就呈现在眼前;一整天忙碌地上班,手机不时有新消息通知,各大APP在为你推送当天的突发重磅新闻……不消说,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每天我们都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信息的增长速度可以说是恐怖。
有学者统计,人类知识的倍增周期,在19世纪为50年;20世纪前半叶为10年左右;到了70年代,缩短为5年;80年代末几乎已到了每3年翻一番的程度。
还有报告说,全球印刷信息的生产量每5年翻一番,《纽约时报》一周的信息量即相当于17世纪学者毕生所能接触到的信息量的总和;近30年来,人类生产的信息已超过过去5000年信息生产的总和……
矛盾的是,即便一天下来接收到如此多的信息,但回顾下来,让人印象深刻的却寥寥无几,甚至我们已经记不清我们一天到底接触了哪些信息,它们都只是浮光掠影的存在。
这提醒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们掌握的信息越来越多,信息的更迭速度越来越快,为何有价值的、让人铭记的信息反而“变少”了?为何信息越多,很多人反而在变得“闭塞”?
或许只是我们处理信息的方式错误了。
佐藤可士和《超整理术》中信息整理对此另有看法。比起文件和文具这类物品,文字和影像缺乏实体,给人更加不易处理的感觉。
001 找出重要信息,理清信息之间的因果关系,才能看见该走的方向。书中主要介绍的整理术的步骤是“掌握状况——导入观点——设定课题”,他强调了寻找课题的重要性,“找到课题,问题就解决一半了。”
002 通过整理辅助记忆。对待信息爆炸,怎样记忆重要信息?我们对记忆的提取其实是现时的情景或思考激发了一些线索,其运作方式类似搜索引擎。这就是为什么每次看到姚晨的新作品你都会联想到《都挺好》,你会想到苏明玉,苏大强。所谓有效的记忆,就是在记忆当时对信息的”编码“就考虑到将来提取的”线索“。这就是为什么过多、过细的分类可能反而起反作用,因为要提取信息的时候过多的分类可能让你很困惑。现在很多网站都用多标签代替了单分类,也是这个道理。其实在现有的搜索技术下,分类甚至是标签已经不是那么重要,而是你在保存资料时就紧紧牢记资料的一些”关键字“,这个关键字可以在标题中,在内容中,当然也可以在标签和分类中。我电脑里的每本书我都用最能标识它的关键字(我在需要时能想起的线索)作为文件名,如果你记不住作者名字(比如他是个印度人),那么就不要在文件名中留有这些信息(除非是为了在搜索结果中进一步辨识),因为这些不会成为你提取记忆的”线索“。
003. 最高级的分类是头脑中的分类,作者谈了些GTD和To do list。所谓头脑中信息的分类也是和记忆线索息息相关的,即是把新接触的信息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进行大概分类,与旧有知识充分融合。在解决问题时也是如此,这样就能最大程度的利用过去的经验。有一个绝顶聪明的朋友,他在遇到新问题时都会首先分类,然后利用分类中相似经验进行初步尝试。他脑中还有一个分类叫”未分类“,对于陌生事物,他会有意识地将其放入这个分类中,这样做有两个效果:1.这可以降低对陌生事物的恐惧,因为它是”未分类“而不是“未知”,2将问题进一步分解,对子问题进行分类以类比。
总结一下:
空间整理:整理重点是设定优先排序
信息整理:要设定优先排序必须先导入观点
思考整理:要导入观点必须先将思路信息化
将自己和对方的思绪置换成语言
建立假说,大胆向对方提问
提取,分类。
总之:“信息”和“思考”整理的终极目标:接近远景=应有面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