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语·第六则·下
齐桓公知道天下诸侯多已顺从,所以施忠信扶助诸侯,能帮一把就帮一把,能帮助谋划的就帮助谋划。当年齐桓公出逃到莒国,经过谭国。下面这个地图我不清楚是否准确,谭国和莒国一个在齐国西南,一个在齐国东南。桓公过谭国,谭国国君不尊重他,入朝又不庆贺。于是桓公出兵灭了谭国。
遂国没有参加齐桓公召集的北杏(今山东东阿)之会,也被齐桓公出兵灭掉。但是齐桓公并没有将这两个国家的土地占为己有,而是分发给其他诸侯,诸侯们当然是说好了。

这些是桓公在军政上的建树。在经济上,齐桓公取消了先前的禁令,让齐国的鱼和盐能够卖到东边的莱国,命令关市对过往的鱼盐只检查而不收税,不收关税,货物畅通,这就促进了经济的流通。齐国的支柱产业之一是盐,山东博物院还复原了煮盐的场景。诸侯都因此而得利,称赞桓公施惠广大。
像美国这样的海洋霸主既可以通过贸易赚到钱,也可以通过收取各种保护费赚钱。齐国似乎不收保护费。
齐桓公为了保障中原各国的安全,在上蔡、鄢陵、滋阳、灵丘建筑关塞,防御山戎和狄人(除了滋阳,大概标注了其它三个地方的方位),使得诸侯免于戎狄的劫掠。

齐桓公又在五鹿、中牟、盖与、牡丘这四个地方构筑关塞,保卫诸夏之地,并向中原各国显示自己的权威。
原文出现“中国”二字,与现在的含义不同,当时表示中原诸夏——华夏首先是文化上的概念,文化上的认同。齐桓公俨然是华夏世界秩序的维护者。就像英美一开始是自由世界的旗帜🚩。
齐桓公的教化大成,甲、胄、盾、刀、剑、矛、戟、箭矢都可以收藏起来不用了。桓公穿着朝服西渡黄河与黄河以西的诸侯盟会也丝毫不必害怕了。大国都自惭不及,小国纷纷归附。这一切都是因为齐桓公能重用管仲、宁戚、隰朋、宾胥无、鲍叔牙这些人才,所以能成就如此大的功业。
《齐语》至此完。齐桓公的崛起过程,通过六篇他与管仲、鲍叔牙的对话带出来。齐国是怎么衰落的呢?360百科有一句话:齐桓公晚年昏庸,管仲去世后,任用一些小人为臣,最终病死 。
想要Keep 齐国 Great,避免人亡政息,不能单靠制度,齐国有制度,只是人没了之后,制度就荒废了,大于制度的是共识,也就是大家都认可,这一代认可,下一代也认可。很多国家都曾引入过美国的政治制度,但是结果大相径庭,因为缺乏共识——美国宪法是通过前面的历史积淀,再由制宪会议谈出来的。
晋语
晋国是姬姓之国,周成王同母弟弟唐叔虞被赐封的地方。这个地方之前是夏禹建立都城的地方,南边临晋水。夏商周,夏在中,商兴起在东逐渐入中原,周兴起在西,东都洛阳。中原文化就像个旋涡不断把周边卷入,或者说河南这个地方就是当时文化的十字路口,得中原者得天下。
唐叔虞的儿子燮父被封为晋侯,国号才改称晋。晋国传到十八代晋昭侯开始衰弱,晋昭侯分封他的叔父姬成师在曲沃,人称曲沃桓叔,开启了晋国分裂的开端。曲沃桓叔逐渐强大,晋潘父刺杀晋昭侯打算迎纳桓叔,结果失败了。晋人立晋昭侯的儿子晋孝侯于今天山西翼城。曲沃和翼城成为晋王族的两大支。

曲沃桓叔的儿子庄伯讨伐翼城,杀了晋孝侯,翼人又立孝侯的弟弟为晋鄂侯。消停了一代后,庄伯的儿子后来的晋武公杀了晋鄂侯的儿子晋哀侯。曲沃一支统一晋国,并拿宝器贿赂周王,周王任命晋武公为晋国国君,列为诸侯。
晋武公立国不正,却得到了周僖王的认可,是对周朝体制的巨大破坏,后来人有样学样是后话了。《晋语》的开端就是武公伐翼!
打完,收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