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大家的印象中,造笔始祖当非秦国大将蒙恬莫属,因为在张华的《博物志》里记载:“蒙恬造笔。”而晋代崔豹在《古今注》中也说:“自蒙恬始造,即秦笔耳。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非兔毫竹管也。”
每一个时期的人的视野都是有限的,当时那么记,把功劳都记在蒙恬的名下,也无可厚非,因为蒙恬虽然没有原原本本地创造出一支毛笔来,他毕竟是毛笔的改良家。

《太公笔铭》云:“毫毛茂茂,陷水可脱,陷文不活。”这句话至少说明在周代就已经有笔了。《卫诗》也有一句:“彤管有炜”,说的也是笔的事。到了孔子的时候,在《援神契》中记载:“孔子作《孝经》,簪缥笔”,又说”绝笔于获麟。“而《庄子》里也写道:“画者吮笔和墨。”这些都说明,毛笔在蒙恬之前就已经广泛应用,它应该是历代文人智慧之结晶,故蒙恬“造笔”之说是肯定不靠谱,“造过笔”倒是可以确信无疑的。

如果您还不信,在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的毛笔,那至少比蒙恬要早几百年。1954年在湖南长沙古家公山战国墓出土的一支毛笔,是用上好的免箭毛制成的。这可能是我国存世最古的毛笔,应当比蒙恬所在的时代早得多。这些证据都无可辩驳。事实上,蒙恬确属毛笔制作工艺的改良者。清代大学者赵翼在《陔余丛考》中的“造笔不始蒙恬”条中写道:“笔不始于蒙恬明矣。或恬所造,精于前人,遂独擅其名耳。”赵翼的意思也是说,蒙恬改良了毛笔,精于前人,所以这顶桂冠也就戴在他的头上了。

那究竟蒙恬做了哪些改良的工作呢?有人认为,蒙恬对笔杆、笔毛所用材料和制法作了改进。如采用鹿毛和羊毛两种不同硬度的毛制笔尖,使之刚柔相济,便于书写。也有人说,蒙恬是在出产最好兔毫的赵国中山地区,取其上好的秋兔之毫制笔的。
但在“中国湖笔之都”的善琏村,却传说是蒙恬在这里取羊毫制笔,所以被奉为笔祖。又据说蒙恬的夫人卜香莲是善琏西堡人,也精通制笔技艺,被供为“笔娘娘”。相传农历3月16日与9月16日是蒙恬和卜香莲的生日,村民们就要举行盛大敬神庙会,以纪念他们的笔祖。

蒙恬当年是在哪里取材,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改良应该是对毛笔的使用和推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而间接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
仅此一点,善琏村的作法也让人肃然起敬,饮水思源,人就得不忘本才行。
就像木匠行的鼻祖是鲁班,但鲁班并不是第一个木匠,他改良了许多工具是一位永远值得尊敬的发明家;而梨园行供的祖师爷是唐明皇,他对这一行也做过顶大贡献,不光是他自己精通多种乐器,还是他把那些擅长歌舞的人在“梨园”攒成了戏班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