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们的上流社会

作者: 龍云槿 | 来源:发表于2018-11-27 23:22 被阅读7次

我本庸俗,受不了这些上流社会的陋习。据我所知,上流社会的人他们都不是人,而是一群披着虚荣外衣,弹冠相庆的猴子罢了。还不如我们这些下流人,嬉笑怒骂,生活中流淌的都是自己的真实感觉。

猴子们为了保持上流社会的体面,煞费了不少苦心。

如西太后慈禧,就是其中的有名人物。她生前掌握王朝权力达48年之久,整个帝国的运转都在她的掌控之中。吃穿用度,样样讲究,样样透露着来自上流阶层的粗鄙。

若扒掉西太后那些个令人震颤的头衔,也不过就是一个皮肤松懈、芳华尽失的老女人而已。既然都是人,她也要有吃喝拉撒睡,样样不能缺。作为富有天下的人,西太后出恭如厕之类的也要尽可能的讲究排场,照顾皇家体面。西太后排出污秽拉屎的地方,不像我们那般称呼之“茅厕”“茅坑”那般直接。

西太后拉屎的地方,是“五谷交会之所”,宫廷用语称其为“官房”。

咋一听“官房”二字,以为也是像豹房之类的帝王野游娱乐之地呢。如此别称,谁曾想是五谷交会之所呢。

慈禧用的“官房”,和一般的“官房”是很不一样的。一般的“官房”大多是磁盆。可慈禧用的是檀香木做的,雕刻成一条大壁虎的形状,栩栩如生。

檀香,极其名贵的香料。

《妙法莲华经》称檀香为“天上诸天之香”。佛家认为闻香是可以有助于修行的,《楞严经》中香严童子就是以闻水檀香、观香气出入无常,而证得罗汉果位,檀香之所以在佛家修行、供奉中被视为最高的圣物,其凝神静心的功效可助修行圆满是不能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人会说慈禧不就是佛教信徒嘛,她在茅厕出恭的地方使用檀香的马桶,难道不是为了一心向佛,求证开悟吗。我只能说,看官您想多了。慈禧老佛爷,只不过是一个佛教票友罢了,她信的是满洲的萨满教,只在心血来潮时和李莲英搞个佛家人物的Cosplay,消遣消遣而已。

在这里檀香的功用是为了掩盖那排出体外的便物的臭气罢了。大壁虎的肚里,是香木的蓬松细末,便物下坠后,立即滚入香木末里,被香木末包起来,根本看不见脏东西,也不会有什么恶气味。相反,便物下坠之后带起的缓缓冲击,也有可能带来隐隐檀香。

少了自身秽物熏陶的西太后,日常却是缺少了些许人间乐趣。

慈禧一说传“官房”,翻译成人话的意思就是,老娘憋不住了,要拉屎,赶紧伺候着。听到号令,立刻就有几个宫女行动起来,各有各的差事。

一个去传专捧着官房的太监。这太监自西太后从养心殿回来,就随时等候着伺候西太后出恭的传唤,所以宫女出去,点首便来。太监把用黄云龙套包着的“官房”恭恭敬敬地顶在头上,急忙又不是礼节地送到寝宫门外,请跪安(因头上有官房马桶没法磕头),然后把黄云龙套迅速打开,小心翼翼地请出“官房”来,再由宫女急忙又不失礼节地捧进更衣室。在这片刻的工夫里,慈禧早已经宽衣解带了,做好出恭的准备了。同时,第二个宫女赶紧去取油布,把地面铺起来,约二尺见方。每次都用油布把地遮上,以防凤物乱射,脏乱了地面,把纸放在壁虎的嘴上。整个流程,分工有序,紧张而又不失节奏。慈禧使用“官房”时,常用手纸逗着大壁虎玩。

那手纸呢,双面贴寿字卷轴筒式纸包。

慈禧用的手纸也是宫女特制的。先把一大张白绵纸分开裁好,再轻轻地喷上一点水,喷得比雾还细。把纸喷得发潮发蔫以后,用铜熨斗轻轻地走两遍,随后再裁成长条,垫上湿布,用热熨斗在纸上只要一来一往就做成了。熨两遍,一是图干净,二是要把纸毛熨倒了。不带毛的纸发滑,带毛的纸又发涩,只有把纸毛熨倒了的纸最好用。

据清王朝最后一任总管太监小德张回忆:慈禧当年一天的宫中费用大致是纹银四万两。这意味着清宫半月之费可购甲午海战时日方吉野级巡洋舰一艘;两月之费可购一超级主力舰;一年之费可装备一个舰队了。

有人说她的奢侈不单单是一个人的奢侈,而是以整个大清作为代价,大清才是她的的陪葬品。

太史公说: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现今社会,人人都有白面馍馍吃,都有华美的衣裳穿。看一看外面毒雾缭绕的世界,在摸摸手里的口袋。竟然连一个买口罩的钱,都没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少了孔方兄的陪伴,变得如此拮据困顿,是一个具有高学历留学生不可想象的。奈何主子爷,不晓那民间疾苦。几十两的银子,可是草芥庶民月余的吃食。

秋雨算是知趣,淅淅沥沥了几天,放了情。不识趣的雾霾,早已窒息了呼吸;恣肆的肃杀之气,仍是不休不止,砭人肌骨。

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当了刍狗倒是无所谓的,起码是有草吃的。奈何上帝心无情,不让刍狗吃草,那如何捱过已经来临的严冬。

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真的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真的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食不果腹的寒冬,刍狗逼急了,怕是也会咬人的。管他什么上流还是下流,万事不过一个理字。穿戴着上流的皮囊,干的却是不入流的事业,总让人觉得那么不齿。

上流和下流,是一对反义词。上流代表着优雅,高贵,潇洒;下流则指粗鄙,贫贱,窘迫。一朝成为上流人,走路都要那种六亲不认的步伐。

然而,上流社会的人终归属于一小撮人的,普罗大众,庶民草芥,都是这些上流社会的廉价劳动力罢了。

但人们对之趋之若鹜,削尖脑袋往里扎,即是九死吾未悔。因为里面深藏的功与名,可以让凡人踏上人生巅峰。

上流,人类社会的附属物,它与庶民草芥无缘,但却与艺术、哲学息息相关。因为艺术与哲学作为精神性的产物同样是人类社会的附属物,与实用主义无关。

那何为真正的上流?

我的理解是庶民草芥完成了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之后,再继续追求精神性理想的时候而这些上流社会的人物就是他们的榜样,也就是所谓的精神寄托。

他们是一群肯为人类精神与物质世界做出贡献的人。他们走在时代前沿,不求回报,有一种“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悲愿。他们不论贫穷,不论富有,但都有坚定不渝的信仰,为了心中的信仰,即便是牺牲自己的性命也毫不含糊。

此意也是宋儒张载提倡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社会担当。

如今,随着顶级私人物品展的亮相,国际奢侈品牌的盛行,“高端”、“贵族”、“精英”、“格调”、“品位”等洋溢着“上流”气息的词汇,都已被用得泛滥,让人感觉既非阳春白雪,又非下里巴人;鸡尾酒会、慈善晚宴、高端舞会、小众沙龙、品牌鉴赏会也都纷至沓来,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却鱼目混珠,名不副实。

有人戏称,这是中国的“半上流社会”,或者是“中国式上流社会”。

百度一下“上流社会”一词,可以看到许多相关的指导文章。比如在什么社交场合应该穿什么牌子和款式的衣服,佩戴何种限量版的珠宝,拍照应该摆什么姿势;比如应该到什么地方享用美食,品多少年的法国红酒,做何种贵族运动;又比如是否要到南非或者太空完成奢华之旅等。

其实,上述种种不外乎是上流社会的某种表现形式而已,即便有经济实力去享受那些品牌或服务也未必就是上流人群。

《朗曼词典》(Longman Dictionary)中,他们对上流社会的定义则着重强调:上流社会成员的资格是世袭而来,对于那些并未出生在这种家庭中的人来说,原则上是不可能进入上流社会的。

流行于中古时期的门阀制度,在如今看来是一种死气沉沉的落后制度。但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时代风貌,使中国出现了许多的世家大族。

如兰陵王氏、陇西李氏、弘农杨氏、琅琊王氏,还有现今的项城袁氏以及吴越钱氏。

哪一个家族不是世袭相衍的大门第,他们势足以抗礼王侯,而又时时不忘匡扶天下之志。所谓道德文章,也可称时代表率。

尽管马克思所指的上流社会是就欧洲社会而言,并且欧美亚等地区对于上流社会的的已与我们今天在中国所谈的“上流”(权贵阶层)相去甚远,但有一个基本含义是不那么容易被推翻的,即:没有岁月的经久洗练和丰富的物质与文化方面的积累,任何人都不可能凭空成为“上流”。

因此可以这么说,拥有一个GUCCI包也许是上流的一种体现,但绝对不是“拿了个皮包,就上流了”。

戴一款价值连城的宝石,品一杯法国窖藏的极品红酒,或是住在田园式的别墅里,闲来玩玩私人飞机和游艇,这些都不等于上流。只不过是富豪们炫耀攀比的途径罢了。

我以为,中国目前只有权贵阶层,尚无上流社会。

曾有这样一篇论述上流社会的文章,其总结道“中国的上流社会真是一个十分尴尬的阶层,因为他们自己和为他们服务的机构其实并不懂得什么是上流。他们非常想仪态万方,却不知道如何穿着打扮;他们想受人尊重,却不知应该先从尊重他人开始;他们想显示自己的知识和尊贵,却不知贵在心灵不需张扬。

上流其实不在外表的光鲜亮丽,而是在于自身掌握了多少涵养深厚的知识,聚集了多少阳光下的财富,实施了多少细致入微的行为准则,拥有了多少高尚宽容的胸怀”。

所谓上流社会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社会形态。

因此,它必然很难浮现于公众的视野中。作为一种理想,它存在每个人的脑海里,是每个人的理想型。也可以说,能在中国的大小城市里,找到种种“上流美”的痕迹。

有些人费劲心力、不择手段地跻入上流,惟独没学会上流的精髓:仰不愧天,俯不怍地,中不慑于人的气节。

顶天立地,是谓上流。

可我们看到的往往相反:富贵必淫,贫贱必移,威武必屈。

上流社会之“上流”不仅指在物质财富方面居于上乘,更是指在精神世界上超凡脱俗的优雅风度。对于上流的诠释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面有很多可以养吾们浩然之气的典章故事。

魏晋名士的这种风度体现在举手投足的细节之中,是承载文化学术的敏锐能力,是热衷家国天下的悲悯情怀,是面对荣誉挫折的达观超然,亦是待人接物时的谦和自省;这种气度如春风化雨般不着痕迹,它是人们心中的外放与内敛,理性与感性,智慧与仁爱的结合体。

这种风度不是扭捏作态可以模仿出来的,因为它背后蕴藏的是人文关怀,礼仪规范,坦荡胸襟。

我本庸俗,受不了那些所谓上流社会的陋习。据我所知,自居上流社会的人他们都不是人,而是一群披着虚荣外衣,弹冠相庆的猴子罢了。还不如我们这些下流人,嬉笑怒骂,生活中流淌的都是自己的真实感觉。

上流人物,我给您请安。上流人物,我请您滚蛋。上流人物,请您收下我的中指。上流人物,我们再见。

相关文章

  • 猴子们的上流社会

    一 我本庸俗,受不了这些上流社会的陋习。据我所知,上流社会的人他们都不是人,而是一群披着虚荣外衣,弹冠相庆的猴子罢...

  • 猴子们🐒

    花果山上一共有三种猴子: 第一种一身正气,勤勤恳恳地练着武术想成为齐天大圣; 第二种无所事事,但野心勃勃地四处搜寻...

  • 猴子们

  • 僰人养猴

    一天,一个僰人养了几只猴子,每天让猴子穿人的衣服,还让猴子们每天学人们跳舞,猴子们也很听话,他们让猴子做什么事猴子...

  • 捞月的猴子们

    一群年轻人在野外露营,月光耀眼。 他们去探险,路过森林的池塘,看见一堆小猴子一个一个地拽着尾巴,阵线拉得长长的。最...

  • 无论形式怎么变,本质只有一种 王家训画庄子

    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很喜欢猴子,养的猴子成群,他能懂得猴子们的心意,猴子们也懂得他的心意。 不久,家里缺乏食...

  • 朝三暮四的故事

    给猴子分桃子,告诉猴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猴子们都不乐意。 然后换了一下,告诉猴子早上四个,晚上三个,猴子们都很开...

  • 小猴子们的元旦

    岁末了,小猴子们要求过元旦,就随了他们。 玩啥呢?吃!玩! 当然还有他们的才艺,来展示: 嘻嘻哈哈,放学都还不下台...

  • 那些皮猴子们

    下课了,满校园都是上蹿下跳的孩子们,精力好到让你怀疑,课堂上静悄悄的的孩子和这一个是不是同一个人。 ...

  • 2018-12-08

    孙悟空回到花果山。教小猴子们练功夫小猴子们都拿了兵器,但是孙悟空自己却没有趁手的兵器,与之老猴子过来告诉孙...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猴子们的上流社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fdo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