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公号里,铺天盖地都是在谈论人工智能的应用。作为我们这个学科的老师,议论的尤其激烈。大家鼓捣出了点名系统,背课文系统,今天还有人鼓捣出了积分系统。当然,这些都是用deep seek来完成的代码写作,然后复制到文本文档里,最后生成一个网页文件可以离线使用。
其实很简单的,只要你提的要求足够清楚。还有好多专家学者一线老师提出了更多的应用方向,比如说备课,整理资料以及做课件,课堂上出练习题,做过程性检测,制作分层作业,制作微项目,包括大单元设计等等。总体来说谁的本领高,脑子活,思维厉害,提问精准,谁得到的效果就越好。
也就是说人工智能,能让会的人更会,强的人更强。
我更寄希望于它能帮助我学习,这一段时间都在利用它练议论文写作,发现了一个可笑的现象。无论它怎么引导我调教我,把立意审题,结构表达,包括段落的构成公式都明明白白教给我,但我的脑袋里没有背那么多的事例,名言,下手时还是会慌张无措,打死也写不出来像它那样的精准论证,和比喻排比。有些东西机器可以代替你,而那些基本功仍然需要你自己花时间积淀,书没读够,论据没背够 ,毕竟考场作文是限时作文,离了辅助工具你还是要能单兵作战的。所以自己强才是硬道理, Ai只是锦上添花的强大助力。
附:《静默处听惊雷》
海洋在无数河流的奔涌中成就浩瀚,山脉在亿万土石的堆积中铸就巍峨,夜空在万千星辰的汇聚中绽放璀璨。这些自然界的奇迹,都在诉说着同一个真理:真正的伟大从不诞生于喧嚣的瞬间,而是孕育在静默的积淀之中。当人们惊叹于竹子在六周内拔地而起的奇迹时,往往忽略了它用四年时光默默扎根的坚持。这何尝不是对生命最深刻的隐喻?
历史长河中,那些惊艳时光的杰作都曾经历漫长的沉淀。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挥毫泼墨时,笔尖流淌的是染黑八缸水的坚持。他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写道:"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成;天性灵者,百日即知其本",字里行间道出了艺术的真谛。李时珍二十七载踏遍千山,尝遍百草,将八百余部医书融会贯通,才让《本草纲目》成为照亮人类医学史的明灯。这些传世之作,都是时光淬炼的结晶。
在科学探索的征途上,厚积薄发更是打开真理之门的密钥。爱因斯坦在伯尔尼专利局工作的岁月里,看似平凡的时光中孕育着改变世界的思想萌芽。他对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反复推敲,对伽利略变换的深刻思考,终于在某个清晨化作狭义相对论的惊世之光。正如他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但知识是想象力的跳板。"现代量子计算机的突破,何尝不是凝聚态物理百年积淀结出的硕果?
生命的成长规律早已昭示:急于绽放的花蕾终将凋零,而深埋地下的种子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历经千年风沙依然绚丽,正是因为画工们用矿物颜料层层叠加;紫禁城金砖墁地六百年不裂,得益于苏州陆慕窑工"澄泥、练泥、阴干、焙烧"的二十九道工序。这些穿越时空的文明印记告诉我们:真正的永恒,从来都诞生于甘坐冷板凳的坚守之中。
在这个追求即时反馈的时代,"慢"反而成为了最稀缺的智慧。当我们看见C919翱翔蓝天时,不应忘记这是几代航空人接力攻关的成果;当我们使用北斗导航时,要记得这是二十余年持续投入的结晶。就像古人铸剑,需经千锤百炼方能成就削铁如泥的锋芒,文明的进步永远需要耐心地等待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在这个意义上,厚积薄发不仅是个体的生存智慧,更是一个民族永续发展的精神密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