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季氏篇》学习之16-7-1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白话】孔子说:君子有三种自我戒谨之事:少年时,血气不成熟,戒谨于沉迷女色。
【思考之一】什么是血气?在生命运行中如何发挥作用?
“血气”,不仅是与中医、养生相关的物质生命中的一个概念,更是与我们的精神生命息息相关。朱子《论语集注》说:“血气,形之所待以生者,血阴而气阳也。”血气是生命运行赖以生存的根本依靠,血属阴,气为阳。《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我们的生命全部,无非是血与气罢了。《读四书丛说》:“医书以血为阴,而行乎脉之中为荣,谓荣养乎身也。气为阳,而行乎脉之外为卫,谓卫辅乎血也。二者周流上下于一身,无有暂息。”医典认为,血为阴,行于血脉之中,充盈于内有“营养”作用,从而营养整个身体。气为阳,行于血脉之外,作为引导,捍卫于外起保卫作用,辅助血液运行。血气二者周流于全身上下,从不停息。
气血的运行互为作用。气为血之帅,气统帅血。气能生血,血液的化生离不开气作为动力;气能行血,血液的运行离不开气的推动;气能摄血,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脉中离不开气的固摄作用。反过来,血为气之母。血能养气,气的充盛及其功能发挥离不开血液的濡养;血能载气,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赖血之运载而运行全身。
血与气的阴阳运动,主导了我们的物质生命,也间接主宰了我们的精神生命。《庄子》说:“寇莫大于阴阳,无所逃于天地之间。非阴阳贼之,心则使之。”寇敌没有比阴阳的变异更为巨大,因为任何人也没有办法逃脱出天地之间。其实并非阴阳的变异伤害人,而是人们心神自扰不能顺应阴阳的变化而使自身受到伤害。
气血运行的背后有一个巨大的力量在推动着。这个力量受阴阳变异规律的支配,阴阳背后还有“心则使之”。所以,气血的运行在物质生命运动之上的,是不为人知的精神生命。气,虽是一种物质,却是无形无相,其实它的主宰者是我们的“心”。陈祥道曰:“血为荣而行于脉中,气为卫而行于脉外。行于脉中,阴也;行于脉外,阳也。寇莫大于阴阳,为阴阳所寇而无以胜之,则穷人欲而天理灭。岂善养生哉?此君子所以有三戒也。”凡夫的心有种种欲望和烦恼,它催生的是与私欲相应的习气,体现在不同的生命阶段,与气血的成长、成熟、衰退的特征相呼应,显示出与此相应的生命形态。正如《淮南子·诠言训》所言:“凡人之性,少则猖狂,壮则强暴,老则好利。”
与凡夫恰恰相反,圣人靠志气引导气血的周流,阻断习气的等流力量,培育自己的元气、和气、正气。以“志气”替代“习气”,引导气血的周流、循环,就是一个修炼的过程,其核心靠“戒”。
【思考之二】什么是“戒”?
甲骨文的“戒”字,是两只手扶着戈的样子,是祭祀时的一种舞蹈,表示防备的意思。《说文》说:“戒,禁也。”就是警惕内心,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周易·系辞》“圣人以此斋戒。”《注》“洗心曰斋,防患曰戒”,《朱子·本义》“湛然纯一之谓斋,肃然警惕之谓戒。”钱穆先生解释说:“戒犹孟子所谓“持志”。孟子曰:‘志者,气之帅’,谓以心理统率生理。君子终生有所戒,则其血气无时不为志所率。后人言志,多指有为,不知有戒,是亦失之。”蕅益大师说:“有戒则能御血气;无戒则被血气使。”这个“戒”字,为圣人所立,是我们的精神防火墙。它不是捆住我们手脚的锁链,而是获得生命自由的庄严。依靠戒,使凡夫的生命开始走上逆袭之路、蜕变之路。故“君子有三戒”,作为君子一定将“戒”立在心中,守护人生的始终。孔子透由血气的运行变化规律,揭示出生命不同阶段的修道要诀,句句在耳,掷地有声。
【思考之三】少之时“戒色”的内涵?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少之时”,通常认为是“三十以前”。《皇疏》:“尔时血气犹自薄少,不可过欲,过欲则为自损,故戒之也。”人在三十岁之前,血气未定,还在成长阶段,没有完全成熟,这个时候不可以纵欲,纵欲会损伤精气、元气,所以要戒“色”。“血气未定”,《皇疏》说:“年少像春夏,春夏为阳,阳法主施,故少年明怡也。”青少年时期,如同生机勃勃的春夏,如同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阳气十足,生命旺盛,好奇好动好欲。但弄不好,也会躁动不安,即所谓“少则狂躁”。
“色”,通常解释为“情色”“女色”,也可以进一步理解为一切外在的物欲,自认为美好的东西。所以,青少年时期的重点是“戒色”,合理引导阳气升发时欲望的无节制、无方向膨胀,在肉体和精神上都要“固本”,“戒之在色”的核心也就是在“固本”。朱子《集注》曰“随时知戒,以理胜之,则不为血气所使也。”知戒就是具备了一个正确的取舍标准,能做到“知止”。藕溢大师曰:“有戒则能御血气,无戒则被血气使。”张居正《论语直解》讲:“而少年之人,又易动于欲,此而不谨,则必有纵欲戕生之事。以此致疾而伐其性命者有之,以此败德而丧其囗.家者有之,故少之时,所当戒者。”少年时期,容易动欲,对此不谨慎,就会有放纵欲望伤害生命的事。因此导致疾病而残害性命,因此败坏德行而亡囗的现象时有发生。故少年时,应当警戒不要放纵在女色上。
《集注》引范氏曰:圣人同于人者血气也,异于人者志气也。圣人和我们一般人的血气是一样的,和我们不一样的的是圣人的志气。“血气有时而衰,志气则无时而衰”,血气的表现会随着年龄变化而盛衰,而志气则不会随年龄增加而衰竭,反而还会更加坚强。“气帅血、志帅气”,如孟子所说“持其志,无暴其气。”用志气的坚固去消弭血气用事,君子养其志气,就不会轻易为血气所动。一个人志向坚定,就不会滥用意气感情。后来也有人直接用“血气未定”指志向飘忽不定,会随着各种欲望情绪起伏。戒之在色,就是要心安定、知止,让志气时时刻刻“率领”血气,要终生有所成就,就一定要志气统帅血气、非以血气主导个人行为。
君子三戒,虽是从血气出发,但却指向人的志气。起点是养生终点却落在养志。“戒色”并不是对欲望的灭绝,而是对它进行合理的引导,将其转变为正向的力量,化为道用。故圣人告诉我们,青少年重在立志,以培育志气,来对抗凡夫习气。所以,传统教育非常重视“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孔子说“吾十又五而志于学”,孔子十五岁立志成为圣贤,至“三十而立”,到三十岁古圣先贤的救世的志向已经在内心牢固建立。这样的志气贯穿了孔子一生,才有“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等生命不断向上的辉煌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