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阿德勒《被讨厌的勇气》有感
最近,自己在研读阿德勒《被讨厌的勇气》。时常被书中的观点醍醐灌顶。感觉受益匪浅。今天谈谈读后印象最深刻的三点。
一、决定人生走向的是目的论,而非原因论。
弗洛伊德说,心灵过去所受的伤害(心理创伤)是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祸首。可是,阿德勒说,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即,过什么样的生活,你自己是可以主动选择的。过去对你没有任何影响。如果你迟迟走不出过去的阴影,是因为你不想走出。举例说明:你正经历无法控制的愤怒。不对,按照阿德勒的观点,你愤怒不是因以往的事件引起(原因论),而仅仅是你想愤怒(目的论)。实质上你完全可以做到不愤怒。
我完全赞同这种观点。现实种种里的无法改变,是因为你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如果你想新生,你完全可以做得到。你是你自己命运的主人。
二、即使是父母也要放下孩子的课题。
阿德勒说,人生就是每时每刻面临课题分离,却又必须不断把自己和别人的课题分开来的过程。人的种种不自由或关系相处中的烦恼都是因为自己混淆了自己和别人课题的界限,妄加干涉了别人的课题或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举例:父母强加管控孩子、命令孩子学习就是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按照“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这种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标准来看,显然,不学习带来的后果是孩子自己应该承担的。即学习是孩子的课题,不是父
母的课题。但是,我们的父母很多时候打着“为你好”的幌子,私下里却实践着“满足自己的面子、虚荣、又或是支配欲”等种种目的,孩子一眼就看出就感觉到你的伪善、你的欺骗。所以孩子反抗、孩子不配合。阿德勒心理学坚持课题分离,但并不是推崇放任主义。相反,他是主张在了解孩子干什么的基础上对孩子加以守护。就学习而言,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课题,在他想学习的时候父母随时准备给予帮助,但绝不对孩子的课题妄加干涉,在孩子没有向你求助的时候不可以指手画脚。
是的,即使是父母也要放下孩子的课题。
三、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最重要的是活在此时此刻。
阿德勒说,人生是连续的刹那。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 “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聚焦“此时此刻”就是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因为起决定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时此刻”。阿德勒还说,人生的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如果“我”改变,“世界”就会改变。过一种幸福的、有意义的人生的权力,全在自己手中。
文章的最后,是一段诗一样的描述。我把它贴在这里,也作为我这篇文章的结尾吧。“青年慢慢系上鞋带,离开了哲人的家。什么时候开始下雪的呢?门外一片雪景。天空中的满月柔和地照着脚下的雪。多么清新的空气!多么夺目的光芒!我踏着新下的雪,迈出了一步。青年深深吸了一口气,摸了摸短短的胡须,清楚地自语道:‘世界很简单,人生也是一样!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