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哀公问政。
①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②“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③“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释意:
①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鲁哀公问政事。
方策:方方的竹片上刻写着历史。
孔子说:“文王、武王的这个政治,明白的写在历史书上。政治、法度再怎么好,也要有适合的人去施行,他们(文王、武王)在时,则政治、法度就好,国家昌盛。他们亡故之后,则政治、法度就废驰了,国家也一点点衰败了。”
②“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人道”,是与“天道”相对应的哲学观念,指人的天性。
此处指人君应遵循的道理。
“敏政”,就是对政治的反映应当迅速,敏锐。
“地道”,也与“天道”相对应,指土地利用的原则。
“敏树”,就是对适时栽培树木,种植百谷的反映应当迅速,敏锐。
“蒲卢”,是一种水边生长迅速的植物,孔子以此比喻“敏政”的道理。
“为政在人”的“人”字,在这里指贤臣。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人君的原则就是要及时修明政治,就如同利用土地之道要及时从事种植一样。良好的施政就像种植蒲苇一样,容易滋长而见效。所以,为政之道在于得到贤臣,选取人才,在于修养自身,修养自身在于遵循道德,遵循道德要以仁为本。
很显然,这是一种圣君贤相的为政思想,是儒家的基本政治观点,强调为政者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建构理想政治和社会的基础。这一政治观点,也就是儒家“内圣而外王”的思想模式。
既然“修道以仁”,那么,什么是“仁”呢?
孔子在下文中做出了经典式的表述: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亲亲”,就是要亲爱自己及亲人。前一个“亲”字为动词,指亲爱;后一个“亲”字是名词,指亲人。
“亲亲之杀”的“杀”字,是“到此为止”的意思,“亲亲之杀”就是指爱自己及亲人也要适度,也要有限度,过分了就变成溺爱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仁,是做人的法则,以亲爱自己及亲人为最重要;义,是合宜的行为,做事做到恰到好处,以尊重贤人为最重要。亲爱亲族要有限度,尊重贤人也要有一个范围,礼仪制度就是这样产生的。
③“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这句话是说:在下面的老百姓们,有意见有痛苦,不能传达到上面,领导人不知道,皇帝不知道,老百姓们的痛苦和意见,就不能得到治疗和解决。
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所以,君子修养文化道德,要从自己本身做起;
想要修身,不可以不事亲,就是从你的亲人朋友做起,看你能否与他们和平相处;
想要事亲,不可以不了解人性,人与人之间怎么做人;
想要知道人性,不可以不知道天理,就是要懂哲学,要懂形而上道。
这是本章的第一段,由哀公问政而言及为政之道,由为政而言及修身,由修身而言及知人、知天。以下各段所有的阐发,都是据此而推导出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