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对学生精神的培育自然应有更多的承担。
一是学习兴趣逐渐提升;二是学习方法逐步掌握;三是学习习惯逐步熟练;四是学习意识逐步增强。
他会为自然美景而激动,为天籁之音而感动;会在旅途中停下匆匆脚步,去发现阳光普照山川的绚烂,发现朗月滋润大地的妩媚。他会自觉将生活经验和审美感知联系起来,通过审美活动,愉悦心灵,完善性情,将生命过客升格为审美客体,让内心平和,安宁。
教学内容支离破碎,难以整体提升语文素养。
经常有家长问我,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孩子的语文差,怎么办?我总坚定地回答,唯一的办法是广泛阅读。当然,一定要以读文学经典作品为主。
语文老师的责任——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让学生实现真正的阅读。没有传统经典名著和现代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只能是假阅读。
我的作文教学以思想训练为主,以内容题材为主,高度注重生活和思想交流,高度重视语言的表达交际功能,提倡为生活而写,为人生而写,让学生在写作中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学会生活,很受学生欢迎。
语文学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叶圣陶的名言,教育是农业。
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基本内涵有:一是培养学生对母语和民族文化的热爱;二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丰富健康的情感;三是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意识和良好的审美趣味。
学会阅读,就是把握阅读的基本规律,掌握各种文体阅读的基本方法,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教育的目的是成全一个人的丰富和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学习的目的是为学习者将来一生的幸福打下基础。语文是底色,是人生,是生命本身!而思想的深度取决于学习母语的深度。母语学到什么程度,整个文化底蕴及思想的深度就到什么程度。
读书归根到底是为自己。
大量的积累,是学好语文唯一的方法,没有任何高效策略可以替代。阿兰有段话:怎样学语言?向大作家学,别无他途,到最严密最丰富最深刻的语句中去学,而不学那会话课本的平庸语句。大量阅读,并且是阅读原著,这是学语文最快也最有效的方法,也是语文教学的本。而积累最好的方法或者说捷径,就是阅读。这就需要去朗读,重要的地方还要背诵。
读书是根本,为了让读书成为常态,成为习惯,必须有激励机制,这激励机制就是课堂。那些没有读过某些材料的同学将在课堂上哑口无言呆若木鸡,而有准备,大量阅读的同学将侃侃而谈,让师生以惊喜羡慕的眼光看着他。这就是最大的激励,这就是最好的引导,这就是课堂教学的成功!
----------------
关于教育,术的层面不是我善于的,因为我不是科班出身,我是从理解层面入手的,属于道的途径。
语文,和别的科目一个很大的差别是,可以通过选择范文的主题思想尝试影响学生价值观。
本书属于教师集锦,他们能在专业领域走到全国领先,自有过人之处,可是我又不是语文教师,未必要循他们的脚步去进行教研,择其优而取之即可。于我个人,更喜欢基础教育,而不喜大学教育,或者说不喜学术研究或探讨学术,大学生还是可以多引领的。
阅读是有取舍的,读的很有兴趣的书,好好读。味同嚼蜡的书,说明你们不对味,可以粗读,跳读,或者弃读。即使它是红楼梦,战争与和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