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
在工地的第五年,建设高峰期逐渐褪去,工地上渐渐地少了往昔的热闹,单位上的人渐渐少了,大部分都调离了项目,到其他工地开始新的工程建设。工程局的人就是这样,一个个重复地干工程,不属于自己的工程,应该是跟自己无关的工程,但反过来一想,自己的付出方便了很多人,成算了单位,方便了群众,响应了国家号召,也就有成就感了,也有点满足了。
我们单位也一样,项目上将近两百名管理人员,只剩下三十多个人了,往日的喧闹突然趋于无声,有时候晚上洗澡的时候甚至有点怕。办公室不再拥挤了,宿舍全部一人一间了,食堂吃面条再也不会等了,宿舍的网络再也不会卡了,营地的班车站再也没有大清早就有人排队等在那里了。
营地里的饭馆、烧烤摊基本上都撤了,就剩了一两家,银行也关门了,邮局关门了,就剩了个移动营业厅和理发店,还有缩减一大半的超市。
不止每个单位的管理人员少了,整个工地上的工人都不多了,路上跑的车也少了。附近的镇上也变得萧条了,饭馆和商店转行的转行,关门的关门。关的最多的要数洗脚店了,镇上高峰期有三家KTV,这时候也是全部关门了。
营地里听不到吆喝声了,楼上楼下没有麻将声了,以前营地里养的很多宠物狗也没有一只了,原来很多建设者带的小孩,也都跟着父母回家了,以前营地里车辆和输送带的噪音也消失得一干二净了,中午的营地里静得可怕,长期处于热闹和噪音中的工程人对这样的寂静有点不适应。
我的思考
那时候,寂静突然使我无所适从。我开始把毕业以来的历程梳理了一遍,要对自己的经历和未来有所负责了。我开始对上网、看电视、喝酒和打游戏不再有兴趣了。思考良久,我认为,在工地,其实是一个荒废的过程。一是饮酒、抽烟、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使身体健康透支了,比如肥胖等,身体不再年轻。二是知识结构在退化,工地上是学了点工程经验,但理论知识没有提高,专业前沿没有接触到,工地的酱缸文化也对年轻人没有什么益处。三是几年下来,远离尘嚣,但有点脱离社会,工地圈子封闭、狭窄,没有拓展自己的朋友圈。四是长期干施工,出了工地我还能干什么?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残酷的现实使我猛然觉醒。我开始制订了周密的、密集的学习计划,几乎排满了工作之外的时间。一方面是学习专业知识,复习准备职业资格考试。另一方面是开始真正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了,有些书籍是大学时候列出来要读的,一直都没有读,这时候才真正开始读了。还有就是找一些猎头,确确实实想换个环境,迫切地有了想离开工地的想法。有的同事建议我调个工地,但我觉得要走就直接离开工地,不然换个工地还是工地,还是重复那些事。对我来说,已经索然无味。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后,我拿到了职业资格证书。
 在工程局的日子里(二十六)
在工程局的日子里(二十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