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洒的诗絮(一O八)

作者: 诺鸫竹隐 | 来源:发表于2019-07-20 05:07 被阅读18次
飘洒的诗絮(一O八)

        纳兰词中这首小令,大家都很熟了一一

                    长相思

              [清]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释:

长相思。唐教坊曲,双翅小令。又名《双红豆》。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千帐灯:皇帝出巡临时住宿的行帐的灯火。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飘洒的诗絮(一O八)

        公元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云南平定,康熙帝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词人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词人对京师中家的思念,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清初词人于小令每多新创意境。这首《长相思》以具体的时空推移过程,及视听感受,既表现景象的宏阔观感,更抒露着情思深苦的绵长心境,是即小见大的佳作。

  上片在“一程”又“一程”的复叠吟哦中,展示出与家园的空间阻隔不断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严重增大,空间感与乡情构成尖锐冲突。正在这种行进方向和心绪逆反背离中驻营夜宿,“夜深千帐灯”,似是壮伟景观,实乃情心深苦之写。白日行军,跋涉山水,到夜深时仍灯火通明,难入梦乡,这是因思乡而失眠。于是转入下片乡情思恋之笔。

  “一更”又“一更”的重叠复沓,于听风听雪的感觉中推移着时间过程,时间感知于乡情的空间阻隔而心烦意乱,怨夜太长。说“聒碎乡心梦不成”,其实是作者乡心聒碎梦难成,情苦不寐,只觉得风声雪声,声声扣击入心窝,难以承受。在“乡园”时是不会有这种令人痛苦的声响的。将主观因素推诿客观,语似平淡,意更深沉。此类迁怒归咎于风雪声写法,心理情态能充分表现出来。看似无理,反见情痴,愈是无理之怨,其怨愈显沉重。叠句和数字“一”、“千”的运用强化着视、听觉感受中的焦虑,怨怼,幽苦,亦是此词值得辨味的佳处。纳兰性德身为一等侍卫,却极厌烦“扈从”公差,于是构成传统羁旅题材的又一种类型。

飘洒的诗絮(一O八) 飘洒的诗絮(一O八)

  2019.7.19.己亥六十七

相关文章

  • 飘洒的诗絮(一O八)

    纳兰词中这首小令,大家都很熟了一一 长相思 [清] 纳兰性德 ...

  • 飘洒的诗絮(一O一)

    今读一首吴淑姬的词。 吴淑姬,约公元一一八五年前后在世,失其本名,湖州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孝宗淳...

  • 飘洒的诗絮(一二O)

    现在想来,我读词时隐隐的初衷,是对“曲”的上溯。而读曲,又是对现、当代“歌”的洄游。因为如今的“歌”,海潮...

  • 飘洒的诗絮(一一O)

    原想学词至纳兰,却见郑板桥词有别致。他自己说,他的词好于诗。那我们不妨看一看,大约不比读他的画难。 ...

  • 飘洒的诗絮(一O三)

    词选读至宋,告一阶段。说实话,有点腻了…读词读得有点“翻来复去无非是…”的意味。其实我知道,...

  • 飘洒的诗絮(一O四)

    今天学元好问另一首《摸鱼儿-雁丘词》一一此与前词《摸鱼儿-问莲根…》为姊妹篇。 摸鱼儿·...

  • 飘洒的诗絮(一O九)

    下面还是大家较为熟悉的一首一一 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 清代:纳兰性德 人生若只...

  • 飘洒的诗絮(一O七)

    学习古典诗词,以纳兰性德压卷,是不错的选择,我以为。 先读其人。 纳兰性德(1655-16...

  • 飘洒的诗絮(一O五)

    在读了元好问的两首代表作《摸鱼儿》之后,今天,我们读他的一首小令一一 鹧鸪天 ...

  • 飘洒的诗絮(一O六)

    元明两代,就词而论,检不出多少像样的,因为词日衰而向曲。人说词至宋而巅,是不错的。但杨慎的这首《临江仙》...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飘洒的诗絮(一O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juel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