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
论语商释•八佾篇第三﹝二五﹞
【原文】
子谓《韶》﹝一﹞:“尽美矣﹝二﹞,又尽善也﹝三﹞。”谓《武》﹝四﹞:“尽美矣,未尽善也。”
【注释】
﹝一﹞韶:韶乐,史称舜乐,起源于五千多年前,为上古舜帝之乐,是一种集诗、乐、舞为一体的综合古典艺术。《竹书纪年》载:“有虞氏舜作《大韶》之乐”。《吕氏春秋•古乐篇》同载:“帝舜乃命质修《九韶》、《六列》、《六英》以明帝德。”由此可知,舜作《韶》主要是用以歌颂帝尧的圣德,并示忠心继承。
﹝二﹞﹝三﹞美:指乐曲的音调、舞蹈的形式而言。善:指乐舞的思想内容而言的。
﹝四﹞ 武:相传是歌颂周武王的一种乐舞。
【释义】
孔子说到《韶》(音乐)时说:“美极了,极其完善。”谈到《武》这一音乐说:“美极了,但是不尽完善。
【商释】
人们在追求美丽人生的时候,都知道艺术是求美的,科学是求真的,宗教是求善的,哲学求的幻想与辩证。同时我们又知道人生的境界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每个人在追求美的过程中都有遗憾的事情发生。说把两者结合得天衣无缝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孔子认为,《韶》是又善又美的。那么这个《韶》是什么东西呢?
按照史书所载,《韶》是舜时候的音乐。舜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人类历史上的最人道、最辉煌的时候。那个时候的人们是超民主的,社会是安康的,今天的人们恐怕都难以企及。正因如此,孔子对那个时代才有那么多的仰望,才说那个时代的乐是美丽又完善的。而其后的武王时代的乐曲《武》则不一样了。尽管那个时代的乐也是美丽的,却缺少了善的因素。这是由那个特殊的时代造成的。孔子认为《武》美而不完善或属一己之见,并不具有百分之百的代表性。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讲这样的案例。善者或乏美,美者或乏善。也同样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这不是企业的管理者不去追求,而是因为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那么,如何理解一个公司的善与美呢?
我认为,所谓的美就是一个公司应该有充分的成就,首先即要把企业做大做强。企业只有大了才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才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那么,什么是企业的善呢?我认为就是一个企业应该有一定的社会贡献率。即言,老板不能就是为了办企业而办企业,或一味地为了赚钱而赚钱,还要发挥企业的社会功能。企业做得很大,却仅仅对企业本身有益,对社会无益。这样的企业就不完美了。或云有美而无善。有一个专家说得好,一个企业的品牌知名度是和一个企业的社会贡献率成正比的。就是说,一个老板在把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还应该把企业收益的一部分贡献给社会,这就是善,或言完美。贡献率越大越善,贡献率越大越美。
由是说来,在企业的经营或管理过程中,鱼和肉还是可以兼得的,也就是可以如孔子赞美《韶》乐那样“尽美矣,又尽善也”。当然,把企业做到尽善尽美需要老板有很高的境界,绝非仅仅靠体力或智慧而为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