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做事会有路径依赖。
1.校友
执掌EDU多年的耳东部长退休,校友怀先生开始接手。祖籍泉城,也许是闯关东到东北,时代印记应该在东北,之后本科就读于母校的计院。后来去了哈工硕士,事业开启于北航。简单看了其经历,计算机专家,学而优则仕。但是其硕博期间的飞跃实在让今天的青椒叹而观止,可望而不可即。有时也会感叹自己,如果走向另外一条路,估计连青椒的分母都算不上。虽说是校友,但是这和全红婵母亲感叹从来不知道有这么多亲戚有什么区别。还是希望从专业的角度来EDU带来新鲜的活力和动力,还是希望从校友角度关注一眼那个中国最大的大学以及曾经就读的计院。
2.科举
夏秋之际,落叶漫天。因为叶子本要归根,加上北风起,所以才叶飘飘。江浙人才培养方面一直走在前面,否则就不会有洪武南北科举制。最后科举被完全产品化,有后来的八股文。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八股文是优秀的产品平台,制定了合适的框架和规范,使得其产品效益最大化。只不过总有一些人用不上产品,所以就会有酸葡萄的心理。爱新家族能够顺利入关站住脚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维持了科举制度,作为北方蛮族吸收对手的优势弥补自己的劣势,从而站稳根基,不得不说那个时候爱新还是有点见识的。鸦片战争之后,局势突变,太平突起,占金陵之后,没有学到科举精髓,进而没有赢得传统知识分子的支持。后来的废科举直接是将传统的知识分子推向了传统秩序的对立面,或者说是之前的通道还在,还是有希望的,但是现在路直接没有了,所以只能转向新的秩序。当然天平之后的,地方崛起,咨议院的构建正式确定了地方和清廷的博弈关系,所以一有风吹草动,只是换个名头而已。
3.教培
去年新冠流调很有意思,武汉是菜市场,成都是娱乐市场,结果南京是教培市场。江浙一直都是重视教育,有一次得到佐证。但是对于双减真的能减轻学生的负担吗?取消科举之后,上层子弟直接去了美欧,即便是勤工俭学;中层子弟只能选择就近的东洋,毕竟船票便宜,文化相近;至于底层的子弟,只能成为无产阶级。从政策上来讲,中小学生负担的确非常之重,教育产业化,加重了家庭的负担,但是回归本源更是道路漫漫。如果处置失当,可能会谬以千里,需要EDU校友的智慧,耐心以及勇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