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Day0015·随想

Day0015·随想

作者: Gabril阿冷 | 来源:发表于2025-08-26 23:22 被阅读0次

这段时间从K12教培出来,我始终感觉自己还是没能找到答案。

那个“终极”的法则。

虽说核聚老师给到的进步回路,或者说当年在EF学的LTAC,确实给我感觉已经是最底层的学习法则,但很显然,要把它的实际存在传达给他人,依然是非常难。

大概也是因为确实很难,才始终需要有老师在指引方向。

学校教的知识,其实不是目标,而是用于验证的内容,检验学习方法的掌握程度。学到东西其实也只是side effect。

尤其小学时期,这时候学习的进度会很慢,这时候有余力的学生就自然会去自行拓展和积累,就比如我自己。

那时候积累的基础足以让我在初中高中都不必花费太多精力在部分科目之上。

过度充裕的时间,过度稀薄的信息量……

实际上,那个年龄的绝大多数孩子并不能接受到很多真正的“知识”,只因他们大脑发育还没到那个阶段。

或者说,知识的储备还远不能达到初步的逻辑基础,所以不存在真正的“思维”,只要日常接触到的人事物给我们带来的“轨道”。

这个时候我们无法自己操纵方向盘,只能把“思考”放在具体的轨道上去“自执行”,比起“AI”,我们更像“程序”、比起“汽车”更像“列车”。

大概“命题作文”便是这时候对我们的一种“试探”,看看我们是否能“脱轨”。

更确切地来说,也并不是“脱轨”,而是将无数条轨道转化成“马路”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到底经历过什么呢?

心理学中最有意义也最容易失去意义的自省报告,这个时候即使在最理想化的实验条件下,比如被试绝对诚实,被试能够完全信任实验方,被试能够明确自己的感受等等。

然而有一个条件在孩子时期无法解决:把自己的真实变化和感受用语言说清楚。

毕竟这时候知识积累太少……这就是一个悖论。

怎么才能让一个孩子知识非常丰富然后用成年人能理解的方式把自己的变化通过自省报告说出来呢?

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现在的科学用仪器似乎也无法观察到这种变化。

也难怪,对于少儿的研究不仅少,而且信效度不一定够。这还不限于智力教育,体育也是一样的。

非要说的话,孩子的变化太快太大,也是一个问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Day0015·随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osja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