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子马上三岁了,活泼爱笑很惹人爱,楼下的老大爷们都叫他猴子;但是也够淘气顽皮,一言不合就会嚎啕大哭,用奶奶的话说就是:zhen huan。(至今我都不知这两个字该如何写)
第一次听这词,我脑海闪现的是芈月娘娘,“甄嬛”!
可为什么在小屁孩哭闹的时候要用她来形容他呢?有些困惑甚至觉得有些搞笑。莫非要强的芈月就是个调皮的孩子,可事实是自己想多了,这一切不过是普通话与方言的距离而已。
都说男孩的语言能力不及女孩,小屁孩也是这样。姐姐像他这般年纪,三字经,弟子规,唐诗已是背了很多了,虽然安静但是说话逻辑清晰有条理,表述头头是道,可以在四川话与普通话间自由切换。现在更是将成语活学活用。而弟弟本来讲不清楚,再加上四川话和普通话的混合,还有他自创的词语,每次听他说话,为娘我都是懵,再懵一会儿。
譬如说他说的“ 烂牛奶”,“或水”,不是姐姐来解释,我都不知道原来他要吃奶,要喝水。
以前有人说,他们把小孩子拉粑粑叫屙臭臭,我们都觉得挺搞笑的,这种说法会不会有人不懂啊?但是比起小屁孩的说法,拉臭臭至少形象,不懂也懂,而他的说法就完全不明白,为此我都担心他上幼儿园时这样说,老师要有多懵。当他要上大号时,他说:我要“啊~不”,为什么这么说?自己发明的,那通过什么发明?想来想去,这也许就是放屁的声音演变来的。
这几天在家里和他们玩“排山倒海”,“葵花点穴手”……来源于《武林外传》,就是推掌他们顺势倒下来,点穴然后对方一动不动的游戏,他们玩的很开心。有一天小屁孩噔噔噔跑到面前来,瓦声瓦气的说:妈妈,我要玩pei si deng ha……
我:啊?你要干啥
小屁孩:我要玩 pei si deng ha
我:(⊙o⊙)啥?,你要干啥?
……
几个回合下来,我将求助的目光投向女儿,她说:他要玩排山倒海。
哦,原来如此!
此处还有更多的四川方言:如高起,咔咔里头,肉棉的很,摆龙门阵,巴适等等。
小屁孩还没学会切换模式,很多时候一句话前半句是四川话,后半句就是普通话。单单听他讲,定是云里雾里,好在他自己喜欢用手势乃至表演,弥补了语言表达的不足。
假期结束上班了,回到家他就说:妈妈,班班,哭了……边说边做出哭的伤心的表情,原来他想说我上班了,他找不到我就哭了。
……
之前总是担心他说话迟了,说不清等等,后来发现孩子的每一个阶段都是慢慢来的,而且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不一样的。做父母的切忌不要太急躁,也不要期望每个孩子都能一模一样的,爱看书,爱表达,听话等等。接纳他的不足与不同,看到他的优秀与不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