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了《教学勇气》第六章的第三小节《对话的基本规则》,作者帕尔默先生在展开对话的传统规范和学术规范中间又加入了第三套规范即“澄清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就是既邀请人们互相帮助来解决个人问题,又严守保护个人心灵不可侵犯的律条。因为人类的心灵不需要让别人来安顿,只是要让别人看得清楚听得明白。
澄清委员会具体怎么来操作呢?就是带着问题的焦点人物和委员会的委员们坐成一个圆圈,委员要专心致志地关注焦点人物及其问题,而焦点人物则成为这个小型求真共同体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伟大事物”。会议开始由焦点人物简述自己的问题,然后委员们开始尝试提出诚实而开放的问题,询问时一定要和颜悦色慢条斯理,力求让当事人祛疑解惑,幡然醒悟。其中的基本规则就是禁止委员以任何形式与焦点人物交谈并且遵守保密规则。焦点人物通过回答每个问题,也可以跳过某个问题,听和答下一个问题。这种循环往复的问与答,能产生一种显著的累积效应。焦点人物在坦诚回答这一连串问题时,他与心中教师之间的隔膜也一层层地剥去,更能够清晰地听到来自心灵深处的指引。而作为委员会的成员所提出的问题有助于焦点人物越来越接近其内心真理,那么你会发现自己也在越来越接近自己的内心真理。最后还要进行如实反映,真实地反映焦点人物不经意说过的事情,从我们自己创作的话语文本中寻找看清自身困境的线索。整个询问的过程洋溢着祥和友善的气氛,使大家在提问与倾听中都能抵达自己的内心。
之前在勇气读书会中,吴校指导我们四人分组讨论,采用的就是这样的形式。一人当案主诉说心中的困惑,其他三位老师来轮流向案主发问,对提问不做过多的阐述和解答。案主把问题记在心中不回答,最后来诉说自己的感受。这种方法在另一本书中被称作为“焦点讨论法”,和“澄清委员会”的对话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刚开始训练时要提出合适的问题确实有难度,需要提问者专心致志地深入思考剖析问题,把劝告和建议转化为有价值的问题,既能引发案主思考,也给带给自己深入思考,这样的对话方式能够促使问答双方都能从中受益。
“相互倾听”是帮助创建对话共同体的关键能力,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只要条件允许就去倾听,去学习,去交谈,不断走近我们的内心。在委员会中形成的提问的方法和虚心的态度也会帮助我们延伸到与配偶、子女、朋友和学生的关系之中,帮助我们逐步实现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以后要多多操练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