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观点,人在30岁前要做加法,30岁后做减法。
做加法就是多经历,多尝试,敢于冒险。
做减法就是确定自己人生要做的事,屏蔽与这件事无关的事。
这种观点适合普通大众,真正的高手,尤其是年少成名的,就没有做加法也没有做减法,从小就把自己定在一件事上。
比如,打台球的丁俊晖,游泳的菲尔普斯,踢足球的贝利,这些体育、艺术和技巧类的,尤其是需要童子功的,出生就把自己定在了一件事上。
这些人有的不到20岁,就已经誉满全球了。
现在各种教育辅导班,貌似要孩子把地球上的学问全部学完,才叫有出息,事实真实如此吗?这种出来是最没出息的,看看现在的大学毕业生。
什么都会,意味着什么都不会。
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我两年前看到,这样的故事我搜了很多,但只有这个故事,至今仍深深印刻在我脑海里。
有两个西班牙人,一个叫布兰科,一个叫奥特加。虽然他们同龄,又是邻居,但家境却相差很远。
布兰科的父亲是一个富商,住别墅,开豪车。而奥特加的父亲却是一个摆地摊的,住棚屋,靠步行。
从小,布兰科的父亲就这样对儿子说:“孩子,长大后你想干什么都行,如果你想当律师,我就让我的私人律师教你当一名好律师...你如果想当医生...如果你想当演员...”
奥特加的父亲则总是这样对儿子说:“孩子,由于爸爸的能力有限,家境不好,给不了你太多的帮助,所以我除了能教你怎样摆地摊外,再也教不了你任何东西了。你除了跟我去学摆地摊,其他的就是想也是白想啊!”
两个孩子都牢牢地记住了自己父亲的话。
布兰科首先报考了律师,还没学几天,他就觉得律师的工作太单调,根本就不适合他的性格。
他想反正还有其他事情可以干。于是,他又转去学习医术,还没干多久,他又觉得医生这个职业似乎也不太适合他。
于是,他想当演员肯定最好玩。可是不久后,他才知道,当演员真的是太辛苦了。
最后,他只得跟父亲学习经商,可这时他父亲的公司因遭遇金融危机破产了。
最终,布兰科一事无成。
奥特加跟父亲摆了几天地摊后,就哭着不肯去了,因为摆地摊日晒雨淋不说,还常遭人白眼。可是,一想到除了摆地摊,再也没别的事可干,他又硬着头皮跟父亲出发了。
还没干几天,他又受不了了,又吵着闹着不肯去了。因为没事可干,不久,他又跟着父亲出发了。
慢慢地,他竟然从摆地摊中发现,要想永远摆脱摆地摊的工作,就得认真地将地摊摆好。
几年后,他终于拥有了自己的专卖店。
30年后,他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服装集团。
如今,该集团在世界68个国家中总计拥有3691家品牌店,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成衣零售商。
奥特加以250亿美元个人资产,位列《福布斯》2010年世界富豪榜第9位。
人生不怕没选择,就怕选择太多。
如果看到一个美女,抱着就走。
如果看到9个美女,你还会抱着就走?
要看抱谁走!
现在的父母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钢琴、画画、舞蹈,难道让孩子以后成为全能?!
媳妇也有这个困惑,她问我:“我们儿子以后要不要报一些兴趣班?”
我:“小孩子教育的核心在于,让他跟一件事产生连接,谁也不知道这件事是什么,父母的作用是协助孩子找到这件事,就是看孩子对那件事有兴趣,最好能做到痴迷。”
她:“如果儿子痴迷游戏怎么办?”
我:“当年那个史玉柱不就是做游戏起家的吗?史玉柱可是网游的骨灰级玩家。”
她:“不会沉迷其中吗?”
我:“不疯魔,不成活。”
她:“可那是游戏啊!”
我:“不在于是什么,在于他是否真的痴迷。”
她:“如果这么痴迷,以后哪有什么出息?”
我:“看看史玉柱、李想、戴志康的经历。”
她:“我还是有点不能接受。”
我:“你总是用自己的思维来教育孩子,这只能让他成为普通人,你要看人类伟大人物是怎么练成的,再用这些人的经历设计儿子的经历。
人生经历了什么,你就是什么。
设计什么,都不如设计经历。
既然这样,为什么不照着名人的经历设计孩子的经历?
学一些课外辅导班不是多此一举吗?”
她:“这个需要引导吧?”
我:“这是必须的,比如玩游戏,我就会引导他,你看这个游戏这么好玩,你知道为什么吗?玩的过程中有没有觉得哪里需要改进的?想不想自己设计一套游戏让别人玩?...”
人这一生,想获得成就很简单,要么痴迷一件事,要么痴迷一个人。
说到痴迷一个人,我有绝对发言权。
为什么大家干活总是干干停停?
就是缺乏持续强劲的动力。
人生想获得结果,就得有这种感觉,这叫征服之乐。
这样的驱动力你有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