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钱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贝壳。
贝壳只产于沿海,打捞不易,行脚商人将其运输至内陆,所耗甚多,因而价值不菲。
远古时期,先辈掌握了烧制陶贝的工艺,朋贝正式成了通用货币推广使用。
后来随着文明的发展,根据实际国情各地逐渐出现了铜币,银币,布币,金币等。
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虽然历代统治者都有抬高货币价值敛财的嫌疑,因而出现了许多私自铸币的案例(比如一个铜盆可以熔铸出远超铜盆价格的铜币),也出现了一些毁钱的案例(把铜钱熔铸成铜具反而卖出更高的价钱),但从根本上说,货币都是有其本身的价值的。
直到“交子”的出现,纸币彻底打破了这种格局。
纸币,本质上是一种信用货币,其本身不具备任何价值,换言之,纸币是否具有购买力,或者说纸币是否有价值完全是由发行者说了算的,如果发行者不讲信用,纸币就是一张废纸。(具体参考金圆卷,津巴布韦)
但货币的异化却不是从纸币开始的,纸币只是加剧了这种异化。
货币诞生的必要性来自于商品交换。
如何具体衡量商品的价值,缺少一个标准,于是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登上了历史舞台。
从这个意义上说,货币可以是任何有价值的物品。所以历史上多次出现一些衡量一个人财富的术语,诸如良田多少亩,粮食多少石,黄金多少两等。
从这些语词中不难看出的是,充当衡量价值的一般等价物首先一定是大众都知晓的,然后一定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储量的,最好就是每个人都耳熟能详又必不可缺的,诸如粮食,布匹,牛羊等。
货币异化的本质其实还是劳动异化,也可以说劳动异化起源于货币异化。
当贝壳成为货币时,许多人不再耕种,选择了去海边捞贝壳。
当布匹成为货币时,有些人放弃耕种,选择了去养桑蚕织布。
当铜钱成为货币时,总有人在铜价变动时私铸铜钱融钱成铜。
当金银成为货币时,不会少私自采矿疯狂淘金的商人与民夫。
当纸币成为货币时,造假币这件一本万利的生意是屡禁不止。
为什么?因为货币异化了,货币是衡量财富的标尺,但货币本身不是唯一的财富。
一个利字,就遮住了人全部的世界,太可怕了。
为什么需要一个一般等价物?因为物品的价格是变动的,不是恒定的。一方面价格由价值(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另一方面,价格受市场供需关系影响时有波动。
那么问题来了,我有一家传马槊,做工精良,耗费了十几年的时间才做成,本来价值万金。
可是突然间工业时代到了,马槊可以量产了,现在价值一金,降了一万倍。
我无比伤心,想到及时止损就卖了,几年后枪械大规模装备,马槊价格跌到了一金万支。想到家传宝物不能随便卖了就又买回来了。
那么我到底是亏了还是赚了?
马槊耗费了十几年的时间制作,结果最后一文不值,按理说是亏了。可是马槊没卖,我反而一卖一买賺了近一金。
按照经济学的说法是亏了,损失了机会成本,沉没成本等等。
但是经济学本身就是建立在货币异化之上的学科
几千年的发展,现在的人可以一点都不付出就收获了。全世界几千万人也许是几亿都盯着股市指望一夜暴富。这就是异化最大的显现之一!
我不再深入写了,有些事情太费唇舌也不一定能说的清楚。
以前中国有一个罪名叫投机倒把罪。
这个是一个臭名昭著的口袋罪,但要是说一点道理都没有,我想谁也不会相信吧。
过去,在毛,主席的带领下,中国人活的很理想。现在,我们过的很现实。
为什么都理想的时候要现实,都现实的时候谈理想?很简单,过犹不及。
中国传统文化是最注重中庸之道的,这些年中庸被批评的很厉害,也有人把它和犬儒混为一谈,有人说它是墙头草。我不辩解,不否认,不苟同
扯回正题,什么是投机倒把,投机倒把就是忽略事情本质而借机牟利,本质就是为了利益而颠倒是非黑白,违反大道本质。说到大道,我还是不解释,反正不是错别字。
物以稀为贵,是一个杠杆,但不是传统的经济杠杆,而是调节市场导向与资源倾斜的指针。
简单来说,就是什么缺少我们就去生产什么,研究什么。
比如粮食太多了,蔬菜太少了,那就把一部分生产粮食的土地用来生产蔬菜,或者改进蔬菜种植方式提高产量。
但货币异化后的世界呢?
牛奶太多,倒掉。
猪喂多了,杀了扔到河里。
钻石太多了,藏起来不让他们知道。
饥饿营销,大家都在用。
是的,手机的科技含量很高,曾经卖到十几万一个大哥大。粮食只要能劳动都能收获。
但是,这不是饥饿营销的理由。
不要忘了,医疗,公共安全,灾难防护,基础设施……还有许许多多的领域需要更多的人才去开发研究。
物以稀为贵,是市场导向没错。但,它更是大道规则!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我们不能强行更改本质,不缺就是不缺,谁才是浪费公共资源的人还用我说吗?
诸君觉得这种成天吹嘘着自己如何如何重要,做出来多少多少贡献的,真的很有道理吗?
那是资产阶级的道理,不是文明的道理。
少数精英的文明,从来都不是文明。
那些冠冕堂皇的话太具有欺骗性了。
人类命运共同体,他们配吗?
心中没有他人的人,凭什么身居高位?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