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的评论中,亮出自己的观点,不仅需要独立思考,有独特视角,具备收集分析解读问题的能力,更需要言之有物,以客观中立不带评判的立场,冷静观察分析事件的全貌,从中抓取有价值的点引以为鉴。
这样,才能让所有的评论不在结果本身,而是实实在在的从原因入手分析,认真模拟公交坠江、昆山龙哥等等事情,多从人性角度揣测人的情绪的失控过程,从而逐步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应对体系,真真切切地解决现实中遇到类似的问题。
因为,这些事情就发生在身边,需要我们防患未然,引起高度重视。
事件回放,收集事件材料:

9:35刘某上车,但道路维修改线,刘某忘记下车。已过站的刘某要求下车,遭拒绝。
10:03:32
乘客刘某愤怒啦与司机冉某争执。30分钟足够情绪发酵用了
10:08:49刘某动手,冉某还击。
10:08:51公交失控坠江。
一车15人,全部遇难。
亮出观点,分析事件指向:
公交事件反映的是人的愤怒值的界限,和愤怒背后俩个困惑,一是社会关系交往的利益、人的认识表象、临界值,二是决定论的因果关系和随机的相关关系的认识误区。
愤怒不一定要有因果关系,实际生活中的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很少,相关性却习以为常,这算是思维和心理的误区。
三.解读事件本身和折射出的人性,以及今后注意点
事件中女人和司机愤怒的情绪的产生源头.对峙.升级.激化.落幕的全过程,这中间有哪些节点需要注意呢?
同时,旁观者的心态,以及与自身共同利益的默许助推的关联相关性。(不展开)
这件事是孤立偶发不寻常的,还是生活中的常态化场景,每个人在每时每刻都可能会遇到的类似事情呢----这才是我关注的重点难点核心点所在噢
从人性本善的角度看,也许女乘客和他公交司机在生活中,都只是一个善良的普普通通的我们身边的再正常不过的人,甚至那个司机还是一个有些懦弱的人。
如果有法医解剖,我以为大概率的可能是司机头部无伤,如果这个假设成立,那么她和和他只是在发泄心中的愤怒,并没有彼此伤害的故意。
综上,指向就很明确了,我们需要加强的是对愤怒以及由此带来的失控情绪的心理建设和管控,才是迫在眉睫的重中之重的事。
11月6日继续回看自己的观点,越来越认可以下三个基本判断:
一.愤怒需要时间发酵,9:35-10:08,33分钟,时间足够了。这期间,除了看到女乘客的疯狂和非理性,同时也看到了司机的傲慢与不屑,这么久了,竟然作为这个车上最有权力的人,任由矛盾升级不可收拾,却什么也没有做。
二.愤怒需要时间节点,引发疯狂的导火索,公交准备过江,这一刻女乘客怒火点燃。
三.具体到公交来说,司机愤怒管控需要执行清单,类似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刘邦入咸阳“约法三章”一样,简单才是王道必须简洁无歧义,一旦冲突或意外,立即触发执行清单照着做。
假设每个人都是理性的人,假设每个人无论何时都是理性的人,是荒谬绝伦的幻想。
有人或许会问,为什么没有乘客的执行清单?答案显而易见,司机是特定的易于管理的,乘客是任意的不可预测的。同样,也不需要公交司机成为一个情商高人,只需要照着做执行清单即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