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起床有些困难,疲劳得整个人都似乎有些动弹不得。
回想上周似乎也是这么一个状况,不由得有些奇怪,这到底是为什么?
上周我开始了第一期为期五周六次的《掌控习惯》读书会领读。
对于读书会,我的想法是能够让书友在读书会的过程中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掌握一些阅读的方法,再通过线下主题研讨的模式加深对书本内容的理解。
主题研讨总的来说是由我来提出主要讨论的问题,书友们围绕主题进行充分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与其说我是一个主讲人或者说是一个领读人,还不如说我是一个倾听记录员,通过倾听书友们的发言,提炼出他们表达的话语中的主旨。我希望能够把主场让给所有的书友,让她们充分表达。
上周第一次读书会,围绕的话题是自己培养习惯方面已有的经验,以及自己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并在第一次读书会上简单介绍了读书的方法,如何做笔记,最后各人还制定了自己的习惯培养目标。
可以说第一次读书会既与《掌控习惯》这本书有关,也与《掌控习惯》这本书无关。有关的是主题讨论就围绕习惯和读书,无关的是几乎没有提到这本书里的内容。
我希望能通过这样一个初步的梳理,让书友撩了解习惯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并且已经在自己的经历当中有了一些习惯培养的方法,带着这样的理解再去看书,收获会更大一些。
整场读书会比我预想的要顺利的多,但……当天结束之后就觉得特别疲劳,中午和来参加我读书会的朋友一起吃午饭,聊天的过程中都有一种无法专注的感觉。
原本以为休息一晚上就会好,然而第二天依然疲劳度依然满值,可以说起床就消耗了我不少意志力。直到周末两天在家好好休息之后,才终于觉得轻松一些。
我原以为这只是偶然的现象,直到今早发生了同样的事情,我才意识到疲劳的原因可能来自于读书会。
昨天的读书会还是以讨论为主。
我的希望依然是大家能够放开了讨论,而我则作为记录提炼员,帮助书友们把她们对于事情的叙述,提炼成理论化、方法化的内容。
读书会结束后回到工作室,实在有一些心力交瘁的感觉,但也只小睡了15分钟左右。今早原本有做操课锻炼的计划,运动服也都换好了,然而看书时频频犯困,身体也有种完全使不上劲儿的感觉。
我很困惑,明明之前我自己讲上三四个小时都不嫌累,为什么我读书会上没讲什么东西还会感觉这么累?
针对这个问题回想的时候,我发现一个事实——我在读书会上需要专注的倾听书友们的发言,并从他们的话里提炼要点,全程两个多小时都在大幅消耗注意力,怪不得会这么疲劳了。
于是,我意识到一个问题——倾听要比说教难得多。
以前对于“倾听”和“说教”这两件事情并没有太多的感受,因为在日常交流当中,我总是下意识的选择“说教”而非“倾听”。
去年我自己读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以及相关的不少书籍,参加了一个《非暴力沟通》的读书会。
那时候我意识到自己似乎根本就不会“倾听”,甚至有时候以为自己在“听”,但实际上不过是带着自己的想法在想自己的事情,然后通过“说教”的方式找回自己的“主动权”。
所以在学习了《非暴力沟通》之后,我会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倾听能力,逼自己耐心听别人把话讲完,不随随便便插嘴表达自己的一件,我会在心里对自己说:“这是人家的主场,少说话,听着!”
但即便如此,想要真正做到“倾听”还是很有难度的,需要打开心扉地接受和理解对方想要表达的东西,而不是带着自己的想法听。
但经历了两次以讨论和提炼总结为主的读书会之后,我终于理解了为什么“说”要比“听”简单得多——“听”消耗注意力,加上需要总结提炼,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也考验一个人耐心,可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消耗,也是一种深层思考;相比较之下,“说”可以算是一种体力上的消耗了,平时讲话当中也许都是想到了什么说什么,是一种浅层思考。而大脑最喜欢的就是做出简单省力的选择,所以在平时,我们可能更多的选择“说”,而非“听”,因为“听”是一件需要修炼的事情。
当初在设计自己的读书会模式的时候,我只是希望能够给书友么更多的讨论空间,而不是给自己找一个展示的舞台,只是没想到原来还有这么一个“后遗症”。
为了能够留出更多的精力在读书会上,我想下周去书店的路上,就尽量不听书了,减少一些注意力的消耗,把更多的注意力留在读书会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