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一篇文章说,外国的小孩十八九岁可以出去独立生活,买不起房子就自己租房子,等参加了工作自己就设法贷款购买住房,这种自力更生的行为多么了不起啊!我想不拍手称赞都难,因为我是一个活生生的中国人,自打从母亲体内蹦出来的那一刻起,我就无法避开眼见为实的真理。年幼无知还好,对人和事就没那么多了解,自然就不会给心灵带来反击的一面,如今,长大了,却变得不是一副成熟样,我觉得我的内心还是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记忆里总是年少时候的一些美好的东西,在别人看来,我斯斯文文,可是我的内心却在赤裸裸的现实面前蹦啊,跳啊,疯狂的挣扎啊!从什么时候我会变的这么厌世,我想说也就是在社会上好多人都在争议房子这么件不动产的时候,一向敏感的我,仿佛觉得那些口口声声把房子念在嘴上的人就好像整个人就是房子做的,我看不到他们的肉身里包裹的柔软的灵魂,相反能闻到他们身上钢筋与水泥混合的味道。但仔细想想,这不是生活的味道吗?我们是活着的人,必然被世俗之风赶往尘世的生活里,当然排除那些能够大隐隐于尘世的人,他们不畏浮华遮望眼,依然我行我素的生活着,每每想起这类人的时候,我不得不对他们不人云亦云,不随波浊流的情怀加以热烈的拥护与敬仰。
正因为我是农民出生,所以我更能理解农民心中的苦,他们不论在家种田还是出门打工都是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前些年,我看到的一些农民确实是农民,从他们那不傲慢,不追风的言谈举止中,我看到了他们朴实,善良,想法简单的一面。如今,我再看看他们,我不想再看下去,我觉得他们是一类有野心的资本家,满眼睛里都是对房子崇拜与仰望的目光,这个说嫁女儿没房子不行,那个说娶媳妇没房子不行,我突然觉得人就在房子里走来走去,像赶集一样热闹,高大的房子,渺小的人,这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可以想象一个场景,如果来一场地震,房子全部轰然倒塌,那剩下的也只是人,比起房子,你就是高高大大的主体,承受着生命活下去的使命,房子能吗?
《鲁冰逊漂流记中》的鲁冰逊他没房子,他就住在山洞里,人家不也生活得很愉快吗?我想支持他在荒无人烟的荒岛上存活下去的理由就是他对生活充满高度的热爱之情,因为没有种力量比让人能好好地活下去更令人欢欣鼓舞,当然这是热爱的生活的表现,当然连自己的生命都放弃的人又当别论了。
每个人的活法都不一样,有人追求富裕,有人追去平淡,但不管怎么过,人这一生注定要结束。如果说生命能盛开一朵娇艳的,让灵魂心安的美丽之花,那也是心灵避开世俗的眼光采摘得来的,否则人人都采摘这样的花,世间还谈什么美感?
中国年轻的一代人买房已为文明的现代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人们争先恐后地议论着这一光辉历程,因为以前贫困的生活不允许啊,那时候吃是第一位,连吃都解决不了,还谈活着,还谈什么活着的理想?做梦吧!
是啊,《许三观卖血记》里的许三观在梦里想着给家人做菜吃,“今天我过生日,我请大家吃爆炒猪肝吧!”,有血腥味的事实摆在面前,为了生活,为了有一口饭吃,他必须卖血。
当然这是小说中的生活,可是我们七八十年时代的生活又岂不是在艰难岁月中度过的吗?
一年年的辞旧迎新,如今的人们过上了好日子,可是幸福却不如当年,为何如此?
我觉得还是对幸福的理解与感受程度不一样。五柳先生有书读,住漏雨的草房都觉得生活很惬意,因为他从书中找到了黄金屋。他让自己的灵魂住进去了,所以心里就特别的快乐。
换作是你,你会怎么想?
“没房子我不嫁!”很多女孩喜欢高呼这么一句,在现实生活中很正常,因为追捧这一真理的人多了,非主流也就成为主流了。但是有一点,你敢说你有了漂亮的高楼,你就会一定很幸福吗?
幸福是由内心是否富有而定。知足常乐,对于物质的追求永远是个无底洞,你一旦钻进去,想出来都难,等到生命结束的那一刻,你才悔之晚矣,因为生命之中已经失去了太多的东西,什么真情,友谊,人格……早已随风飘远!
我们是年轻的一代,拼的不是物质生活,而是美好的品德,如果你不想住进黄金屋,那可以学习老外,像他们一样自力更生。我想等你真正自力更生后,你收获的远远不只是幸福,还有闪着光芒的人格。它就像寒夜里一颗孤寂的星星在天边垂挂着,即使让人分不清哪颗是你,但至少它存在过,存在着你的生活里并影响下一代人,激励他们前进,这无疑就是你最想给他们的东西,比起那一座座高楼,这才是真正的“黄金屋”啊!
那些啃老族是不是可以看看这样的“黄金屋”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