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这首《题仙游观》写的是一篇游记,中规中矩。令人脑中一闪的却是作者“大历十才子”之一的身份。这个身份让人觉得他们过得不容易。为什么?你看过这个名衔的来历后,估计也有同感。
“大历十才子”常被人们称为台阁诗人或是京城诗人,与江南地方官诗人、方外诗人并列成为大历诗坛的三个诗人群体之一。但他们不算完全的台阁诗人,他们当中大多数人的经历是十分波折的,只是在大历初的那几年,才能够有机会出现在长安一些权贵的筵席上,在筵席上赋诗、唱和,去博得才名。
十才子“以能诗出入贵游之门”,都是与大历时期的权臣元载、王缙关系密切,趋奉其门下,以诗才沽名争价,并由此闻名于当时的诗坛。在这之后,他们或是被贬或是入幕府、或是辗转其他地方。
十才子的诗歌内容大多以酬赠送别,感怀身世为主,他们的诗弱化了现实,突出了现实之中的离伤。
看似光鲜的外表却是委屈巴巴,看似平庸无其,却有可能是惊天之才。所以不要小看身边每个人,即使是看门的大叔🧍♂️,扫地的阿姨,门口的保安,见面可以温和打声招呼。
【题仙游观】唐•韩翃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春香小洞幽。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意译】
在游仙观初见五城十二楼,风景凄凉,夜雨刚刚停歇。傍晚山色远远连着秦地的树丛,捣衣砧声仿佛在说已经是深秋季节。稀疏的松影投在空空的神坛上,显得格外宁静,纤细的绿草香味使小洞府更添清幽。哪里用得着到世外去寻仙,人间也自有神仙居住的地方。
【品读】
韩翃是“大历十才子”之一。此诗写道士的楼观,是一首游览题咏之作,描绘了雨后仙游观高远开阔、清幽雅静的景色,盛赞道家观宇胜似人间仙境,表现了诗人对道家修行生活的企慕。
诗人的视角,是从远望道观开始的。暮色之中,雨住风停,风物凄清,这座五城楼的仙台道观,远远矗立。天色已晚,只能见到远处的树木勾勒山形,而皇宫之中又传来砧声,仿佛在报告秋天即将到来。在这样的声、影之中,诗人仿佛在徐行,而一路走到道观近旁,看见:松树稀疏的影子,落在空无一人的道坛之上;道士所居住的“小洞”,格外幽静,有着细草带来的芳香。于是诗人感叹,有这样的地方在,哪里还需要到“方外”去寻找居住,人间分明已经有可供神仙居住的丹丘妙地了。
这首诗并无深味,但可贵之处在于它描写的视角变换自如,语言清丽。大历十才子的诗歌大多在思想性上并不深刻,而在语言上更具有这样的空灵之感,这是中唐诗歌一个普遍的特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