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2011年春节,娟儿的父母托人捎来口信:要是两个孩子真想在一起,就趁年前把婚事办了吧。我和娟儿商量后决定,赶在2011年农历新年前办酒席,等过完年再补领结婚证。
考虑到两家相距太远——从湖南张家界慈利县到我们江西新余市足足有五百多公里,我们决定把主要婚宴设在东莞,老家就简单操办一下。这样既省事,也免得来回奔波。
婚礼前几天,我匆匆忙忙跑到新余火车站广场,租了辆八成新的面包车。跟司机说好,正日子那天早上八点准时到我们村口,然后一起去接新娘。接亲的队伍除了我,还有大姐、大哥、二哥和他女儿肖芳。一行人挤在面包车里,晃晃悠悠开到娟儿家时都快中午了。
在娟儿家办的仪式挺有意思。后来才知道,她们那边是按“招上门女婿”的规矩办的,跟平常嫁女儿不太一样。不过我们事先也不懂这些门道,就当是当地风俗照办了。其实知道了也无所谓,横竖都是走个过场,图个热闹罢了。这么办对她父母也好交代,特别是来喝喜酒的亲戚朋友们看着也体面些。说来也是,我们就开辆面包车去接亲,连个唢呐班子都没请,要不是按她们这边的规矩办,确实显得太寒碜了。
仪式最后,司仪拖着长腔喊:“新郎新娘入洞房喽!”我和娟儿象征性地上了二楼,这场婚礼就算礼成了。娟儿娘家这边,最后只有她姐姐跟着送亲。面包车座位有限,实在挤不下更多人,为这事娟儿没少跟我嘀咕。
返程时司机师傅特别机灵,抄近路帮我们省了不少时间。等赶到我们家时,天还大亮着。就是苦了司机,一路都没顾上歇口气。
还是在我家那间老房子里,婚礼就在陈旧的堂屋里办。现在想想,我们那边的婚俗其实挺有意思的。早年间,哥哥姐姐们都是先相亲,看对眼了就订亲。订亲时男方要给彩礼,女方则回赠一大堆鸡蛋——这些鸡蛋要留到正式结婚时用。订亲当天还得请女方亲戚来男方家吃顿饭。之后选个黄道吉日,这才正式办婚礼。
那时候的排场可讲究了。男方要请鼓乐班子,吹吹打打地去迎亲。新娘子接回来的路上,要边走边撒糖果、小红包,引得路人都来抢,图的就是个喜庆热闹。
我小时候最爱参加大姑家的婚礼。大姑有好几个闺女,每次相亲或出嫁,我们这些小孩都能正大光明地逃学。不光能吃香的喝辣的,口袋里永远塞满糖果,还能痛痛快快玩上一两天。现在想起来,那时候的喜悦劲儿,怕是比新郎新娘还足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