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国人反对过洋节。譬如圣诞节,是纪念耶稣诞生的;愚人节,是愚弄逗乐的。我的感觉是不管洋节日还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只要能给我们生活带来快乐,带来美好,都不必排斥。
今天是5月11日,也是母亲节。母亲节,起源于米国,也是洋节日。但是人们为什么都能接纳,因为这个节日正是提倡的是对母爱表达感恩之情,提醒人们珍惜与母亲在一起的日子。
其实,母亲节的起源却是因为一位名叫安娜·贾维斯的人为了纪念母亲而举行的追思活动,后来政府将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定为母亲节。
今年清明节,是我母亲去世后的第三个清明节。我们按照老家的风俗习惯,清明三年上坟,烧纸磕头,然后请老家的亲朋好友和本家邻居一起吃饭,共同纪念母亲。
人们怀念母亲,大多回忆母亲的慈爱和温暖,这一方面,我也经常会想起母亲在油灯下一边陪读一边做针线活的画面,还有母亲省吃俭用为我买第一件夹克衫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永生难忘。
前几天,有60后友友发了一段视频,罗列了母亲发现孩子回到家不做作业,下到池塘洗澡,和小伙伴嬉闹玩耍等行为时,拿着棍棒在后面追打,一边追,一边骂,还说到家不给饭吃的情境,视频配文说,那时候我们暗暗下决心,等长大后要如何报复云云;后来,我们长大了,竟然觉得没有那些打骂,说不定生活轨迹又是不一样了。事实上,等我们告别懵懂,渐渐长大后,反而理解了父母的艰辛,并暗暗发誓,自己一定要努力活出个人样来,才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然而,父母还没享到子女的福就离我们而去了。
实不相瞒,我也被我的父母打骂过,但长大后,我也不再记恨他们,反而觉得是自己的幼稚和无知给父母添了不少烦恼。我甚至想,如果没有父母的棍棒逼迫,我甚至连学校都考不上,更谈不上工作。我也常想,如果不是父母的坚持让我读书,我现在也只能在家“子承父业”,面朝黄土背朝天,早已被农活压弯了腰。
写到这里,我突然发现,自己犯了一个偷换概念的错误。那就是将“棍棒教育”和“坚持让孩子读书”混为一谈了。
但这也是我的真实想法,我的观念是孩子就是要打,特别是犯了错,就要让他长记性。
思路有点混乱,写着写着跑题了。还是回到母亲节的话题来吧。母亲去世的第三个年头,我已经从深深的自责中慢慢走出来了。
自从我父亲去世后,我突然发现自己不再是那个躺在避风港里的孩子了,忽然觉得父母真的老了。以前,都觉得来日方长,没想到一场大病夺走了我深爱的父亲。打那时起,我就暗暗决定,多回老家看看母亲,努力让她老人家安享晚年。尽管我比之前,回家更勤了。但口罩这三年,母亲竟然没有熬过最后一个严冬,连一句话也没留下,就匆匆离开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啊!母亲去世后的第三个母亲节,我坐在备勤房的床上,想写点文字,竟然有点语无伦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