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佳淇
喂,是老王吗?
嗯,是我。
今晚一起看《我不是药神》。
好看吗?
听说很好看,猫眼评分9.7呢。
哦……
日常生活中,我们和朋友家人谈论起某部电影,说好不好看,多数仅限于一种感觉或道听途说;即便是自己看了电影,我们也是这样评价的——“好看!很精彩。“或者“不好看,没啥意思。”
要说出一些专业的道道来,恐怕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做得到。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两者的区别还是蛮大的。
也许你会说,看个电影这么简单的事,就是图个娱乐,管它那么多门道干啥?
说实话,我原本也是这么想的。
可当我看到这段话,立刻觉得又刷新了认知:
如果说电影反映了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我们也应该以多种方式来享受它,包括思考、阐释和书写观影经验的乐趣。
我们去电影院有很多种原因:思考或者不思考,盯着银幕或者写影评。
我们可以把去电影院当作吃棉花糖一样的消费行为,也可以将它变成一种精神上的消费。
正如那位《撞车》的影迷所发现的,对我们的观影感受做理性的分析并没有损害我们所享受的乐趣。
它让我想起念大学时一位教授电影学的老师,曾经分享了他对《幸福的黄手帕》的评论:
影片运用蒙太奇手法,前后两次出现黄手帕,将影片情感推向高潮。
黄手帕象征着男主角(高仓健饰演)妻子的等待和希望,同时使影片结构紧凑,升华了主题。
老师对影片条分缕析,我听得津津有味,觉得电影还可以这样看,真有意思。
一部优秀的影评,内容充实,案例丰富,虽然有不少专业术语,但没有生疏感。
我说,贯穿其中主线就是:“怎么看+怎么写”。
哪怕你是一位影评新手,只要抓住了“怎么看怎么写”,从入门到高手也就不远了。
那今天就来聊聊第一个问题:怎么看!
首先,观影前
可以试想一下,当我们要去拜访一位重要人士
我们可能会提前做哪些准备呢?
了解对方的受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家庭出身,对吗?是的,这会有助于我们在交谈中更快更好地理解对对方的言谈和观点。
同样地,以评论者身份观看一部电影,我们又该如何准备呢?
【小建议】:花些时间在一些全局性或预设性的问题上,问一些关于电影潜在的且与兴趣相关问题。
例如,什么是自己最感兴趣的艺术形式?因为电影中包含了文学、造型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甚至建筑,对,你没有听错!
当我们被《歌女五美图》所吸引,或许正是它的音乐和艺术特色勾起我们的兴趣。因为了有了心理预设,观看时着眼点就会更清晰更明确。
又如,电影工业依赖于技术进步,并且,技术的进步会很快反映在电影工业里。
比如,我在观看《黑客帝国》前,预期设想是:
数字化有没有可能改变电影对角色的描述方式?
影片是否会创造出新的技法,从而对故事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影片的制作成本如何?大部分投资用在哪里?明星?特效?宣传?电影的预期观众是谁?
毕竟,电影是一种商业行为,我们应该对背后的经济和商业因素保持敏感。
所以,这些问题,有些可以提前找到答案。
当我们坐下来看电影时,脑子里预备着的问题就会像向导一样,带领我们关注影片中值得挖掘和评写的东西。
这,就是观影前的预设准备。
其次,观影时
进入观看阶段,要做好这两件事。
1、会提问
除了关注观影前预设的部分问题,我们还可以与电影进行无声的对话。
主题是什么?是如何建构的?这样的疑问,能让我们与影片形成一种深入互动关系。你在质疑,影片则以自己的方式做出某种回答。
随着影片的逐步展开,问题会越来越来清晰而具体。
观看《摩天营救》时,我脑子里预设问题是:
男主角威尔·索耶是如何营救的,这场摩天营救的深层次意义和价值在哪里?
影片一步步把答案揭示出来,男主角营救对象是自己的妻子和女儿,但又不限于此;因为他深陷一场阴谋,所以要营救的也是自己和正义。
威尔的营救行动一步步被逼向绝境,又一步步逼近阴谋的真相。
2、记笔记
有时,为写出一片精彩影评,要重复观看电影。
但因为某些条件,我们可能很难办到一遍又一遍观看。因此,记笔记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次观看,记下最打动你的地方。之后,可以记得认真而详细一些。
当然,你一定产生这样的担忧,怎么可能记得下来呢?技巧在于,要学会如何节约你的时间和识别出影片中的关键场景、镜头和叙述情节。
至少,可以记下你认为最重要的三到四个场景、镜头或者片段。
例如《战狼2》:战狼感染诺曼病毒的镜头,奋力打斗的场景和片尾高举国旗的片段都可能在我们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值得记下来。影评主题也可从中提炼出来。
好,过了“看”关,明天来讨论“如何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