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戏精二号 裴冶
《碧血剑》是作家金庸发表于1956年的长篇武侠小说。
少年屠龙,年轻男人对“武侠世界”总是有很多幻想。我年幼时就曾以为自己习得了所谓“草上飞”的轻功,常独自在夕阳衔山的暮色黄昏中,迎着瑟瑟秋风放步狂奔,胸膛虽小但豪气干云。直到跑丢了鞋子。
拳脚功夫也必不可少。最受欢迎的莫过于“降龙十八掌”,我自然是会的,施展开来,掌挟妖风,口吐龙吟,在BGM戛然而止的刹那,中掌者委顿倒地,再起不能——小伙伴们的演技精湛,如今中国影坛也少有人能与之相埒。
再然后便是绝世的武器,倚天剑、屠龙刀、霸王枪、孔雀翎、多情环……长生剑主白玉京白衣胜雪,骑着胯下白马,走过烟雨江南,脸上始终挂着微笑;小李飞刀,例无虚发;阿飞快剑,电光石火;而当离别钩轻轻吻上你的脖颈,你的脑袋就注定要同身子离别了。
“叹人生,最难欢聚易离别”,似乎年龄愈长,愈渴求稳定,对武侠的感情也就愈复杂。执剑江湖固然热闹,但就现实而言,太多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囿于浅见,于天下大势间处处掣肘,目光太也短浅,被凡尘俗垢裹住腿脚,逃不开这十丈软红。
诚然,幻想一跌落现实,就要摔得粉碎。

金庸,原名查良镛,生于1924年,浙江海宁人,1948年移居香港,是中国武侠文化的集大成者、武侠小说领域的泰山北斗,于十五六年间,先后撰写武侠小说十五部,即为大家所熟知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外加一部短篇《越女剑》。
先生有几件事令人印象深刻:
一是1951年,生父因“抗粮、窝藏土匪、图谋杀害干部”的罪名在海宁被枪决(后于80年代平反),父爱的缺失令他难以释怀,表现在作品中,十五部小说的主角也多是孤儿出身,要么有爸爸,已死去;要么找不到爸爸。前者譬如袁崇焕之于袁承志、张翠山之于张无忌、杨康之于杨过;后者譬如萧远山之于萧峰;
更有甚者,韦小宝、虚竹、石破天等人一度连自己的父亲是谁都不知道。《鹿鼎记》中于这一点的描述颇为诙谐:
韦小宝向母亲韦春花追问自己的生父。韦春花原是个妓女,答道:“那时你娘我标致得很,每天有好几个客人,我怎么记得这许多?……那时候有个回子,常来找我,他相貌很俊,我心里常说,我家小宝的鼻子生得好,有点儿像他。”
“汉满蒙回都有,有没有西藏人?”
“怎么没有?那个西藏喇嘛,上床前一定要念经,一面念经,眼珠子就骨溜溜的瞧着我。你一双眼睛贼忒嘻嘻的,真像那个喇嘛!”
二是有传言称夏梦女士是先生一生挚爱,只是相逢恨晚,两个人有缘无分,先生努力过,却没有结果。我查阅了一些文章,关于这件事的真实性其实是存疑的,仅是先生好友倪匡曾说过“好像追过夏梦”,除此之外,还有一次未经证实的约会。
先生与夏梦有且仅有的一次约会,是在香港的一间咖啡馆里,音乐轻柔,烛光闪动,先生借着酒力,自剖心迹,向心上人表明了爱意。夏梦当时已嫁做人妇,只说:“今生今世难偿此愿,也许来生来世还有机会……”
我个人倾向于记录这次约会的人,把夏梦女士的回复诗意化了。
至于夏梦是不是王语嫣的原型,或者说王语嫣身上有没有夏梦的影子,倘若这次约会是真,先生确曾追过夏梦,那么,答案似乎是肯定的。对于一个男性作者而言,忘不掉一个女人,就会把她写进书里。
三是丧子之痛。
1976年10月,先生长子査传侠自杀身亡,年仅19岁。自杀的原因一说是与父母离婚有关,二说是査传侠深刻早慧,先天有佛教思想,与女朋友争吵了几句,冲动之下选择了自杀。
世殊时异,自杀原因暂不深究,白发人送黑发人,丧子之痛叫先生苦不堪言,他在倚天屠龙记的后记中写道:
“张三丰见到张翠山自刎时的悲痛,谢逊听到张无忌死讯时的伤心,书中写得太也肤浅了,真是人生中不是这样的。因为那时候我还不明白。”
说到底,先生也只是个平凡的父亲。

明朝大将袁崇焕含冤入狱,被崇祯下旨凌迟处死,刽子手还没动手,围观的北京百姓就扑上去咬他的肉,一直咬到内脏。刽子手动手割肉,百姓出钱叫买,买到一片即吞入肚中,恨恨骂一句:“汉奸!”
“汉奸”从何而来?
原来不久前,满清的铁骑风卷残云,直杀到北京城外,兵临城下,城内许多人都吓破了胆,而守御北疆、负责抵挡这些“辫子兵”(满清人留辫子)的恰恰就是袁崇焕。传言袁崇焕私通敌寇,汉奸卖国,满清辫子兵这才长驱直入,几要拿下北京城。即便后来袁崇焕挥师来救,赶走了辫子兵,一解京城之围,“汉奸”的印象却已根深蒂固。
崇祯生性多疑(当然性格上还有很多其他缺陷),袁崇焕自是死路一条。《碧血剑》的主角袁承志便是袁崇焕之子,所谓“承志”,便是“继承父亲的遗志”。袁承志念念不忘的,一则抵御满清辫子兵,二则手刃皇帝崇祯,为父报仇。
小说的故事便由此展开。
袁承志年齿虽幼,但奇遇不断,先是父亲旧部拼死守护,其拜入华山派门下,跟“神剑仙猿”穆人清学上乘武功,机缘巧合之下,又在华山绝壁的一处洞穴中发现了金蛇郎君夏雪宜留下的“金蛇秘笈”,习得了金蛇剑法等稀奇古怪的招式。
袁承志艺成下山,正值明末最黑暗时期。朝廷内忧外患,内忧则闯王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天下百姓决心推翻明朝暴政;外患则满清铁骑不断进犯,北京危若累卵。袁承志初入江湖,先是遂了金蛇郎君遗愿,而后识破太白三英暗通多尔衮、挑拨武林同道的奸计,更在泰山大会中被推举为“七省盟主”。
袁承志一步步、逐渐代表了整个武林。可在天下大势前,袁承志(也即整个武林)却始终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不愿江山落入满清外族之手,便全力协助闯王李自成推翻明朝,可李自成所率的起义军多是亡命徒,毫无纪律可言,造反不过是为了纵欲。
李自成的屁股在龙椅上还没坐热,京城百姓就惨遭奸淫屠戮。大明亡了,美好生活的愿望却落了空。而对于这一切,李自成视而不见,他自己坐了龙椅,天底下的金钱女人就该让出生入死的兄弟们分一杯羹,随意享用,男人间的情义便是如此,否则,兄弟们何以要跟着他造反?
目睹这一切,袁承志毫无办法。历史是由一条条钢筋绞曲成的骨架,已随时间凝固,永远无法更改,创作者也无力发挥主观能动性,所以权衡再三,袁承志选择了离开,远赴海外。
《碧血剑》是一本披着武侠外衣的历史小说,它向我们展示了明末那个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又因历史无法变更、历史成分过重,小说主角失去了主角应有的力量——袁承志带给我们的只是一种看历史的视角。
书成之后,《碧血剑》曾历两次重大修改,先生付出了许多心力,但格局依旧,书的质量也就差强人意。先生自己似也知道,后来便补写了一本《袁崇焕评传》,引经据典,一勒袁崇焕全貌,感兴趣的朋友不妨找来一读。
(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