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微光6

作者: 王誉程 | 来源:发表于2019-05-30 16:19 被阅读0次

早晨出门,五月的阳光洒满庭院,也将小区中庭的一丛金丝桃照耀得格外明媚——一朵朵吐着长长花蕊的,金黄夺目的花儿,遍布在绿叶的衬托之上。一眼望过去,就叫人不舍得离开视线。脑子里不由得跳出这两个句子来: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青青翠竹皆是法身

抬眼一看,不远处的太湖石旁,几枝翠竹摇曳在晨风里,果然是应景。

中唐时期佛教理论界的主要论战话题,是“无情有性”和“无情无性”。代表人物是菏泽神会与南阳慧忠。所谓“无情”,是泛指一切无意识无情感的物质世界,比如翠竹黄花,比如山石流水,等等。所谓“有性”或者“无性”,是指有无佛性。

我们再来拆开“佛性”——“佛”是佛教最根本的信仰对象,禅宗的发展,最终将“佛”去神格化,而还原成“菩提”即是“觉悟”二字。将佛定义为自身证得“菩提(觉悟)”的终极目标。“佛性”即是获得此种心灵成就最原始的,清净无染的心灵本体。这个清净无染的心灵本体,就是“佛性”的“体”,即“法身”。而“佛性”的用,表现在获得觉悟的超级智慧,即“般若”。

所谓“无情有性”说,是认为,一切物质,包含无意识无情感的物质世界,皆有佛性(法身,般若)。南阳慧忠从“三界唯心”的观点出发,认为既然“唯识无境”,则识性遍布一切境界,所以万物皆有可获得心灵成就的“体”即“法身”,和“用”即“般若”。

所谓“无情无性”说,中唐时期洪州系的大珠慧海禅师举起菏泽神会的大旗,对“无情有性”说进行了批判,大珠认为:“由心能生色,心色不二,所以色只是心的幻化物,不是与心同等的实在。心体本身并无形象,只有假借其派生物显示它的“体”“用”,翠竹作为心的一种映像,当然不能与心相等,般若是圣智而非凡识,属于超感性的认识。。。。。。对黄花而现象,不能说黄花即是圣智。”(以上出自《中国禅宗史》)。大珠最后总结——“法身无象,应翠竹以成形,般若无知,对黄花而现相,非彼黄花翠竹而有般若法身。(《中国禅宗史》)

这里蕴含两个问题,一是“无情”有无佛性的问题。二是一般(般若,法身)与个别(黄花,翠竹)的问题。

出差很久回到家,妈妈给我做了我们最具代表性的无锡菜——肉酿面筋。我一口咬下去,啊~满满的妈妈的味道。我们绕开烧脑洞论证吧!这一碗肉酿面筋,饱含着妈妈浓浓的母爱,但无法推而广之地说,世上所有的肉酿面筋,皆是母爱。

不知道我有没有说清楚呢?

相关文章

  • 禅的微光6

    早晨出门,五月的阳光洒满庭院,也将小区中庭的一丛金丝桃照耀得格外明媚——一朵朵吐着长长花蕊的,金黄夺目的花儿,遍布...

  • 禅的微光10

    早晨跑步的时候,总会遇到一个七十多岁的老爷子,微微的一点中风后遗症的样子,推着一辆空轮椅,在我的必经之路上来回地走...

  • 禅的微光1

    有僧人问马祖道一弟子齐安禅师: “如何是本身毗卢遮那佛?” 齐安禅师道:“替我将那净瓶取来。” 僧人应声将净瓶拿来...

  • 禅的微光3

    说一下佛教的中观 佛陀既是一位思想家,也是一位教育家,说法五十年,核心的思想,一言以蔽之,就是“无我”两个字。既然...

  • 禅的微光7

    佛教典籍《楞严经》的开篇,是以这样一个故事开头的——说有一天,佛祖释迦牟尼应舍卫国波斯匿王的邀请,前去追悼王父的忌...

  • 禅的微光4

    有人问禅师:“没有开悟的时候,是怎样生活?” 禅师答:“吃饭睡觉。” “那如今开悟后呢?” 禅师答:“仍旧还是吃饭...

  • 禅的微光5

    有僧问洞山禅师:“如何是佛?” 洞山禅师此时正在库房称麻,便答:“麻三斤” 看完电影,伟明问小玉:“等下我们晚饭吃...

  • 禅的微光8

    幼儿园放学的时候,门口挤满了接孩子的人。一个个伸着脖子张望,好像一眨眼,孩子就会不见了似的。 致诚在毒辣的太阳下等...

  • 禅的微光9

    在抵御练习瑜伽时身体的疼痛时,我除了调整呼吸,便是在心里默念这一句——“长恨此身非我有”,这似乎就有了一些“旁观者...

  • 诗. 无题

    宿鸟声寒绕古禅,秋花影瘦伴垂莲。 微光骤起初霜里,照遍青苔映碧泉。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禅的微光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fpvt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