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

好多年前,一个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游历各国,拜访各地有学问的人,几年下来,学生们都成了有知识渊博的人,一个个满腹经纶,成了博学的人。学成回到家乡,在学生们告别老师要回去一展自己的抱负的时候,老师把他们带到了一块荒地,这块地已经好久没有耕种了,长满了杂草。老师就问他们:现在怎么才能把这些除掉,说一说你们的办法?有人说把草拔掉,有人说用锄头把草锄掉,还有人说用火把他烧掉,还有人说不仅要把草铲掉,还要把它的根也拔掉,不然还会长出来。
这位哲人一直微笑着听着,等学生们发表完意见,他对他们说:那就按照你们的办法行动吧!一年以后,学生们相约又来到了这个地方,不料以前的荒草地现在都长满了庄稼,他们没有等到老师到来。很多年以后,他们在整理老师的遗物的时候找到了一封信,信中写到:要想锄掉杂草,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长满庄稼;同样的道理,要想让你们的心中没有纷扰,那就让美德和爱占据你的心灵。

记得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次一个学生打架,拿砖头打了别人,陶行知先生让他到校长办公室来一下。等到先生到了办公室,那个学生已经到了,先生拿出一颗糖给那个学生,学生很奇怪,就问:老师,为什么不批评我还要给我糖。先生说:我让你到我的办公室来,我没到你就到了,所以要给你一颗糖。然后先生又给了那个学生第二颗糖,说:你虽然打了那个学生,但是我一拉你就不打了,所以这颗糖要奖给你。然后又给了他第三颗糖,说:刚才我了解了一下,你打那个学生是因为他欺负女生,你看不下去,你是伸张正义,所以再给你一颗糖。那个学生感动的哭了,说:老师,我再也不打人了,我下次遇到这种情况,我一定过去把他拉开,不让他再欺负别人。先生说:好吧,你既然已经认识到错了,那就回去吧。让那个学生回去了。

这个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作为教育大家的陶行知先生的博大胸怀,他在遇到学生犯错的时候,不是一味地去批评他,指责他,而是了解清楚情况,努力地找这个犯错的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即使他犯了打架这么严重的错误,有可能要面临开除的危险,他仍然怀着对学生的一颗关爱之心,想去挽救他。短短的一次谈话,通过肯定他的优点,让学生自己感觉到犯的错误,并愿意改正,这就起到了教育的作用。幼小的心灵已经萌生了美德的种子,相信这颗种子以后一定会发育、生长,长成绿荫一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