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宣王将同父异母的弟弟姬友(此姬友非彼基友)封为诸侯,封国为郑,姬友死后谥号为桓公,所以史称郑桓公。等到周幽王继位八年后,郑桓公担任周王室司徒,掌管全国土地和户籍。郑桓公在职期间,兢兢业业,颇有政绩,深得百姓的爱戴。
郑桓公眼见周幽王宠幸妃子褒姒,为了搏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诸侯们早就心生不满,有叛离之心;加上他每天沉湎酒色,无心治理国家,重用奸臣虢石父,不听忠臣谏言,一意孤行,料定长此以往,国室将会衰微,国家会有大乱,便萌生了离开国都镐京的念头。但是,离开镐京,又能逃到哪里呢?
就在郑桓公思虑不得时,碰上了掌管王室典籍的太史伯,郑桓公将自己的疑惑讲给太史伯听,太史伯为他指了明灯,告诉他洛河以东,黄河、济水以南可以安居,那地方临近的虢、郐两国国君贪婪好利,国家迟早衰亡,如果顺利攻灭这两个国家,就能为郑国开辟疆土。郑桓公一听颇有道理,便开始谋划东迁之事。
周幽王九年,郑桓公向周幽王请求率领领地的百姓东迁到雒邑(今河南洛阳)以东,周幽王同意了。根据太史伯所言,虢、郐两国国君贪婪好利,郑桓公便决定投其所好,派出长子掘突带上厚礼拜访两国国君,商量借地事宜。虢郐两国国君财迷心窍,想到郑桓公是当朝天子司徒,位高权重,很干脆地各自献出五座城池。
掘突借地成功,郑桓公抚掌大喜,有了地就有了安家之处,立命之所,没过多久,郑桓公就带领原封地上的老百姓东迁,并根据太史伯的建议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虢、郐之间的京城(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史称虢郐寄孥。考虑到东迁后郑国百废待兴,郑桓公不敢轻易脱离周天子,便继续留在周幽王身边做事。
第二年,周王室就爆发了“犬戎之乱”,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郑桓公也没能幸免于难。郑桓公的惨死让他的儿子掘突异常愤怒,发誓要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
掘突袭位后,史称郑武公。郑武公善战,后来趁着护送周平王东迁的机会,灭了虢、郐两国,并迅速在战场上建立了新的郑国,自此,百姓以国名为姓,郑姓便沿用至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