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网络
这个孙子指的是孙武,不是孙膑。两个孙子,前面那个影响大得多。
因为《孙子兵法》。
孙子的兵法被后人奉为兵家圣典,据说还是世界公认的军事理论经典,更是一部蕴含哲学、战略和管理智慧的综合性文献。
说实话,没有读完《孙子兵法》。不好懂是一方面,另方面是没有指挥战争的机会。小时候与伙伴玩游戏,有的当八路,有的扮“皇军”,冲啊,看谁嗓门大,用不着兵法。当兵后最高职务是班长,和平年代,没赶上战争,即使赶上了也轮不到我指挥。
印象中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孙子兵法》好像开始出现在书摊,旁边多半是《成功学》、《厚黑学》和《商战三十六计》之类。商场如战场,聪明的国人,把兵法中的阴谋诡计用到商场上去了。再后来,据说还适用于官场。这,大约是学者所谓的局限。
应该是去年,看到一个视频,一成功人士说,论做生意,中国人才是天下第一,甩以色列十八条街。知道为什么吗?我们有《孙子兵法》,还有《三十六计》。他说他跟老外、包括以色列人做生意,吃亏的全是“他们”。
“成功人士”让我感到很羞愧,觉得特别丢脸,因为“我们”不讲诚信,背离了现代伦理中最重要的契约精神。
读易中天先生的《中国人的智慧》,读到《兵家的思考》,差点跳过去。没跳,出于对易先生的信任。易先生不是那种“遥遥领先”的人。
主流学者认为孙子反战,是“和平主义者”。依据是他的“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句话出处孙子兵法》的《谋攻篇》,完整的句子如下: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翻译成白话,意思是:“打一百次仗能赢一百次,这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不用打仗就能让敌人的军队屈服,这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主流学者的解读相当正面,智慧的巅峰不是如何赢得战争,而是如何避免战争并达成目标。你看孙子说得多明白,避免战争不是反战,不是和平主义是什么?
易中天不信,我也不信。我不信的理由很简单,既然热爱和平,就应该研究经济而不是兵法。易中天呢,是从文本出发进行推论。他认为,《孙子兵法》跟《论语》的结构不同,《论语》记录孔门师生的对话,没有先后顺序,而《孙子兵法》的篇与篇之间是有逻辑的,兵法十三篇,从战争准备讲起,直到《谋攻篇》的攻城,“合陈(阵)为战,围城曰攻”。已经到了拿下敌国城池的地步,堪称灭国之战,这个时候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怎么可能“爱好和平”?更何况从头到尾讲战争、讲打仗的《孙子兵法》,没有一篇讲反战。怪了。
易中天就这点好,对待学术问题,该钻牛角就钻牛角,对疑点决不轻易放过。结果无意中在“天涯社区”读到署名“洛克”的文章:《“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涵义》,这才豁然开朗。
作者洛克运用校勘学中的“本校法”,得出一个结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屈”,应该理解为“短缺”或“不足”。第一,屈,不一定就是屈服,也可能是短缺、不足、亏欠,比如“理屈词穷”就是。理亏了(理屈),就没话说(词穷)嘛!第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宾语,是兵,不是人,也不是国。也就是说,并非屈人之国、屈人之人、屈人之君,而是“屈人之兵”。兵,当然可以理解为“军队”,但也可以理解为“军事力量”。因此,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就应该这样理解:在攻城之前,先让敌人的军事能力(包括指挥能力和作战能力)严重短缺,根本无力抵抗。接下来,就有可能实现“不战而胜”的目标。
顺便提一下,不知道为什么,“天涯社区”已经消失了。那上面的好文章,好照片特别多,可惜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