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的作者,是美国著名临床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同时他还是国际非暴力沟通的创始人,全球首位非暴力沟通专家。在长达30年的研究和心理咨询过程中,卢森堡博士发现,我们在与别人交流的过程中,常常会在不经意间伤害别人,这种沟通方式被称为“暴力沟通”。而暴力沟通的存在,会让我们与周围的人产生误会、矛盾,甚至反目成仇。
暴力沟通一直存在我们生活中,只是我们不自知,例如,下面这几个最常见的场景:1)在职场上,你一句不经意的话,却让领导和同事很不高兴;2)在生活中,你与朋友的聊天,往往话不投机,三言两语就不欢而散;3)在家庭中,你与父母、爱人和孩子的交流,最后总是以争吵画上句号。我们常常觉得自己说出的话不会伤害别人,但事实却总是事与愿违。这本《非暴力沟通》将会帮你识别出沟通中的错误方式,为你找到正确的交流方法,从而让你与别人的交流更加和谐、更加顺畅。
第二章 是什么蒙蔽爱?
从表面上来看,平和的交流是如何演变成暴力行为的?
简单地说,我们在生活中与人沟通时,有哪些方式是不恰当的。
在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看来,有四个原因让我们的日常交流,演变成了暴力行为。这四个原因分别是: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和强人所难。
1.道德评判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一些人用道德标准去评判别人,这就是“道德评判”。具体说来,就是用自己的道德标准去评判他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就认为对方是不对的、不道德的。有点像是用自己的价值观给别人贴标签。比如说,你上班的时候,每天都要擦办公桌,才会觉得桌子是干净的。可是你的同事小王呢,对自己的要求不高,一个星期就擦一次,也觉得挺干净了。结果呢,你马上就给小王贴上了“邋遢”和“懒惰”的标签。贴标签就是道德评判。这一刻,你的偏见也就产生了,这种偏见会阻碍你和同事进行平和的交流。就是说,你如果是进行平和的交流,应该是和同事说:“小王啊,我发现你一礼拜才擦一次桌子,但是咱们办公室窗户不密封,灰太大,桌子上落灰对你的身体不好。你每天擦一次可能更好。”这样的表达方式,就能够体现出你的关心。但是如果你已经给小王贴上邋遢、懒惰的标签,你可能会说:“小王啊,你也太懒了,桌子这么脏都能坐下去!赶紧擦擦吧!”仔细琢磨一下你就会发现,正是因为贴标签这样的道德评判,让你原本的关心,变成了责怪。而责怪,其实也就是一种暴力行为。这这么一来,道德评判就把日常交流引向了暴力行为。
2.进行比较
一个人总是和别人攀比,始终不能平心静气地看待别人,当然也就不能和别人处于一个平等的关系。关系不平等,还谈什么交流呢?两个人处于相互攀比的状态,就像两个运动员赛跑一样,只有通过力量上的对抗,才能解决掉攀比的问题。而力量上的对抗,当然也是一种暴力行为。所以,你如果经常觉得自己和谁都难以交流的话,那你就要试着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总喜欢拿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
为什么人们还是会不自觉地将对方与别人进行比较呢?实际上,比较其实是评判的一种形式,人们通过将对方与别人进行比较,来评价对方的行为和地位,让自己具有说服力,从而让对方更容易接受自己的请求。比如,父母在教育自己子女的时候,经常会说:“别人家的孩子每天学习好几个小时,你却每次只学一个多小时!你要是再加把劲儿,成绩准能提高。但是,我们都知道,父母这样说,孩子多半是会反抗的。因为,“进行比较”这种沟通方式的不恰当之处就在于,这样会让对方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进而产生自卑心理,同时,对他们自信心的打击和感情上的伤害,会让对方下意识地产生防备和反击心理,他会拒绝你的请求,甚至会发生争吵,让整个沟通不欢而散作。
3.强人所难
强人所难,是当今社会中一种很常见的沟通方式,而且,是强者常用的手段。这里的强者可以是父母、师长或者领导,他们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要改变他人,让他人的行为符合自己的要求,于是,他们会盛气凌人地命令和指责他人,全然不顾他人的感受。
强人所难这种沟通方式,一方面会让对方感到自己受到威胁,进而选择防御和逃避,这样你的请求必然会落空;另一方面,长期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会让别人对你十分不满,彼此之间出现隔阂。例如:很多中国家长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强迫孩子们去做一些事情。比如说,孩子明明一直成绩就不太好,在班里排名倒数,平时大部分学科能考及格就不错了。可父母为了自己的面子一类的原因,就和孩子说,你将来必须考上清华或者北大!
父母强迫孩子做他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做到的事情,这显然也是一种暴力。
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和强人所难这三种不恰当的沟通方式,会直接引起对方的不满,让沟通难以维持。最后一种不恰当的沟通方式:回避责任,除了会影响沟通外,还会让别人对你产生不信任感,给以后的沟通和人际交往埋下失败的伏笔。
4.回避责任
生活就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人,他们一遇到不好的事,或者事情与自己的设想有一定差别的时候,就会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来为自己开脱。“我也不想”“我不得不”“是别人让我”就是他们的口头禅。比如,“我也不想这么做,是老板让我这么做的。”“不是我想抽烟,是我的朋友都在抽而已。”“我也不想这么歇斯底里,是你让我伤透了心!”
这种回避责任的沟通方式,对和他人的人际关系影响有三点:首先是会让别人感到厌烦;其次,对被迫承担责任的人来说,这还会让他们感到压力,想要逃脱这种人际关系;最后,更重要的是,一旦别人发现你总回避责任时,就会逐渐丧失对你的信任。比如,老板会觉得你是一个没有办法承担责任的人,朋友会觉得你无法托付、难以依靠。这种不信任感让别人对你产生隔膜,在未来的沟通和交往过程中,人们将不会再对你敞开心扉,你与别人的交流成效也就会越来越低。
此外,回避责任还会让你的需求逐渐模糊。就拿上面的例子来说,“我也不想这么歇斯底里,是你让我伤透了心!”这句话中,说话者既不想“歇斯底里”,也肯定不想“伤透了心”,但是他真正的需求却没有说出来,只是一味地推卸责任。
长此以往,很可能说话人自己都不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更不用说准确合理地说出自己的需求了。
以上就是四种不恰当的沟通方式——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强人所难、回避责任。它们虽然表现各异,实质是相同的,都是在沟通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对方的感受。这样的沟通方式,被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称为“暴力沟通”,因为这些有心或无意的语言暴力,给人们带来了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让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隔膜和敌视。
以上就是《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内容——四种不恰当的沟通方式。我来为你总结一下:
第一种不恰当的沟通方式是,道德评判。指的是用自己的道德标准去评判他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就认为对方是不对的、不道德的。
第二种不恰当的沟通方式是,进行比较。指的是人们在沟通的过程中,会将对方与别人进行比较。严格说来,也是评判的一种形式。
第三种不恰当的沟通方式是,强人所难。指的是在沟通中,有些人会用批评、指责和命令的方式,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对方,甚至用惩罚相威胁。
第四种不恰当的沟通方式是,回避责任。指的是有些人会为自己找借口,来逃避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应负的责任。
如何更好地跟家人,朋友和同事沟通一直是自己在学习的。现在主要全职在家,如何更好地与孩子沟通和处理家人的关系也是我很重视的。很喜欢这本书,看了这本书,也去找了很多前辈的书评,特别是海丹老师的,觉得总结得很到位,简单易懂。接下来,继续把这本书读完,把里面的知识学以致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