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幼儿园开始,每个老师都告诉我,端午节是一个纪念屈原的日子,在这个节日里人们要吃粽子,赛龙舟,挂香包……现在是国家法定的四大节日之一(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春节是中国人的新年;中秋节是合家团聚的重要日子;清明节是中国人祭祀祖先的节日;那端午节全国放假三天难道就只是为了纪念屈原吗?中华文明五千年屈原可不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人啊?这里面肯定有其他更重要的原因!带着这些疑问我去上网查资料,果然不出所料,原来端午节最早应该是我国古代的卫生防疫节。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端午是农历五月仲夏,各种毒虫都出来活动,所谓“五毒并出”(蟾蜍,蛇,蜈蚣,壁虎,蝎子),也是容易发生疾病流行的季节。因此,古人把它看成毒月毒日,所以选择端午这一天开展卫生防疫活动有一定道理。
迷信的古人在端午节有在屋中贴五毒图的民俗,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寓意将毒虫刺死,除害免灾。
蓄兰沐浴 这是对端午节风俗最早文献载录的内容,故古代端午节又称为“浴兰节。《夏小正》记载端午日的活动是采药、蓄兰、沐浴,端午节更多的风俗与禳毒避疫有关。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用于沐浴。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沐草药浴的目的不仅在于清洁,也有一定的治病作用,譬如对某些皮肤病。民间谚语曰“洗了端午澡,一年身上好”。这是针对五月这个“恶月”所采取的积极防治措施。
人们在门口挂艾草、菖蒲,是端午节流传最广的民俗。艾和菖蒲都是中药,含有挥发性芳香油,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环境,因而衍生出“禳毒辟邪”的含义。
这就是现在为什么普通人都说端午安康而不是端午快乐,因为在古代,端午节就是一个卫生节。
其实端午节并不起源于纪念屈原。端午节的民俗在先秦文献中有广泛记载,例如:西汉《大戴礼记》谓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也”。《夏小正》相传是夏代遗书,书中描述的天象物候与夏代在时间上是吻合的;再据《史记》所述“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则此书最起码在早于屈原200多年前的孔子时代已经流传。
而屈原自己在《九歌·云中君》中有“浴兰汤兮沐芳”之句,可见《夏小正》记载的五月五日兰汤沐洗的风俗,屈原在世时就已存在。
人们在端午日纪念一些忠烈人物,为我国古代较普遍的民俗,纪念的人物也不仅是屈原,还有许多其他的人物和故事。例如:苏州有端午祭伍子胥之旧习;浙江一带则曾盛行在端午节纪念越王勾践,这是早于屈原的人物。屈原之后又有在端午日纪念马援、曹娥、戚继光及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等活动的流行。
不过现在大部分人们还是更愿意认为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屈原的,因为对于我们中国这个民族多样人口众多的国家,这应该也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一种方式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