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所赞颂的诗意,都有悲伤的情绪。悲伤似乎是人的格调,没有悲伤,人生境界的规格就降了一格。
诗人的悲伤化为诗意,仿佛一声声候鸟的哀鸣。这声音起起落落,凄凄切切,在人心中留下印记,但那哀鸣终会结束,曲终人散。
曲终了,人散了,那起落凄切的哀鸣才有曲调。倘若一直盘旋的耳边,那就不是曲调,而是噪音。
当悲伤有了日期,肉体和心灵才不会过期。倘若悲伤无期,世界将一片死寂。但我们有时候很迷恋那种悲伤,在剔透的泪水中不能自拔。
失恋后伤感两个月,是悲伤的诗意,让生命体验增加了厚度。但持续了两年,依然不能走出阴影,无法正常生活,那就成了造作的矫情。一开始,还有人倾听你失恋后的哀鸣,但时间久了,那只是让人厌烦的祥林嫂式的絮叨。
一位知名心理医生曾说,那些能成功走出抑郁症的人,并非心理医生的功劳,而是抑郁症患者本身渴望阳光。而对于那些不想走出来的人,心理医生也只有放弃了。
我相信悲伤是有生命的,这种情绪有出生,有死亡。它是你生命的一部分,寄生在情绪上。如同我们肉体的伤口会被细菌感染,只要给予一定的时间就会愈合。
很奇怪的是,我们习惯性的喜欢撕开自己情绪的伤口,用诗意的眼光去孤芳自赏,臆想出一个生如夏花、秋叶静美的自怨自艾。
为什么在精神病患者中,时常会出现幻觉,那是悲伤的魂魄投射在空气中的幻境。他们用悲伤的诗意,营造出另一个独立的世界。所以,为什么在外人看来,很多诗人都疯子。
诗人是人群中的异类,我们大多数只是凡人。诗人把悲伤写成诗篇,那便是哀鸣的终结。伟大的诗人终究是勇往直前,几滴泪只是暂时的,不会沉溺其中。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喜欢李白的原因。
凡人无法把悲伤写成诗章,那就将它埋葬吧。最多立块碑,写上几句话。时间久了,你或许会忘记埋葬悲伤的地方,那里杂草丛生,最后淹没在被人类遗忘的另一个空间里。
可能你无法忘却,偶尔去祭奠那些远去的悲伤。每去一次,埋葬悲伤地方就会增大一些,因为你会把一生的悲伤埋葬于此。脸上的皱纹越深,去祭奠的次数越多。那些耄耋老人正是依靠记忆度过余生。
悲伤本是一曲生命乐章的哀鸣。无论是将它写成诗章,还是将它埋葬,总会有最后一个或高潮、或低沉的结束。假如没有结束,让生命一生哀鸣,一调到底,如同音乐没有起伏,笔墨没有浓淡,画作没有色彩。
如果非要在每段人生旅程中批上注脚,那就让悲伤之墨留下痕迹吧。它深刻,它诗意,它会成为列车窗外瞬间消失的风景。但一定要随时提醒自己,悲伤只是人生的注脚,而不是生命的全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