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不容易的架构师
架构师,分基础架构和业务架构。做业务项目,自然是接触业务架构师比较多。一般业务会划分多领域,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架构师,确保自己所属的系统能满足系统定位和架构演进。每个项目一般只有一个主导架构师,最终对外一个声音。当然,架构师还有一个职责,在扯皮的时候也会找到他们,系统边界其实有时候并不是那么容易确定,他们也挺不容易,虽然工资比较高。
今天,我重点跟大家分享下我所看到的架构方案涉及的主要内容。它一般会包括项目背景、项目目标、业务流程、系统整体架构等内容。
项目背景:业务诉求是什么,为什么有这个诉求,怎样满足这个诉求。
项目目标:解决业务痛点,提升系统运行质量。可能是升级或替换现有架构,确保架构在满足业务诉求的同时,可靠可扩展。
业务流程:业务全流程梳理(售前、售中、售后等,从底层数据、到中间聚合、到上层应用适配、到前端)、目标系统的业务定位(是否需要打造新的系统或服务支持,与现有系统的分工是怎样,提供哪些服务,核心改造各系统与上下游业务系统关系绝对需要弄清楚)。很多场景架构会说到统一性:统一入口、统一界面、统一登录、统一权限控制、统一工作流,要统一其实并不容易。
系统整体架构:分层架构—系统展示层、业务层、聚合服务层、基本服务层、资源层(数据库、缓存、文件系统、网络等),辅之以基础组件,比如消息传递组件、监控组件、任务调度组件、日志管理系统、权限管理系统、安全风控系统等。
很多架构师在这一步都会详细说明:哪些系统需要新增,哪些需要调整,哪些保持不变—需要新增哪些服务、需要调整哪些服务。这就说明间接各系统的改动点,这都建立在业务系统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的。
这里可能主导的架构师会搞几个方案,让大家探讨。当然,他会有自己联系方案,可能也会包括短期长期方案,通常这与不同开发团队负责人和架构师内部讨论得到的结果,对外声音一致确实很重要。
系统服务交互:从底层数据到综合计算,赋能下游业务,通过接口实时或通过数坊表离线赋能,最终生成可视化报表。具体细节—上下游系统交互、表结构、数据字典、数据模型、重点关键场景说明、交互流程图、时序图、输入输出等。
业务保障体系:业务场景、规则完善、数据交互、性能优化、业务监控完善、系统自动修复机制、日志完善等。
潜在问题分析:异步同步调用、修改后关系同步、重试兜底方案、增加数据同步、统一数据源、数据一致性、缓存治理、远程异地备份复活、避重就轻。
架构师不是完美的,架构也不是一开始就完美的,我相信大部分架构输出都是通过各方面信息收集整合、结合行业做法、内部多次理解讨论的结果。技术方案有他的身影,画饼有他们的身影,扯皮有他们的身影,他,无处不在,甚至影响很多人很多年。这个角色,和项目经理一样,其实应该是个纯粹的工作,把不清晰的地方弄清晰,在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一定会做得非常好的。
附给自己看到的头条内容,调整平时说话的方式,让人看到你的正能量:
—把“嗯嗯”,换成“没问题”
—把“随便”,换成“听你的”
—把“无所谓”,换成“我ok的”
—把“听懂了吗”,换成“我说明白了吗”
—把“我不会”,换成“我可以学”
—把“我不知道”,换成“我马上了解”
—把“你不行”,换成“你再努力下”
—把“我好烦”,换成“我需要冷静”
—把“我怎么知道”,换成“这个我也不太明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