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四月,在书店偶遇《白雪乌鸦》,冷清的躺在书架最底层,许是被人挑剩的“孤本”,书的封面已有些许磨损。但因是迟子建的书,摩挲片刻不忍它继续落寞的呆在角落沾染灰尘,索性携书而归。
读过迟子建许多作品,《白雪乌鸦》是她全部作品中尚未涉猎的三本之一。这部十二年前的长篇小说,用作家自己的话说,是“死亡之光”。故事以清末东北大鼠疫为背景,叙述手法延续作家一贯风格,将浓重的笔墨留给坊间小人物。读者仿佛站在烈烈北风中,看炊烟袅袅下的悲喜离合,一起迎接回春的日子。
孝子“秦八碗”、太监“翟役生”、老实人“王春申”、仁义商人“傅百川”、点心房的率真女主人“于晴秀”、造化弄人无力还手的可怜人“香芝兰”……一场疫情,改变了这群哈尔滨傅家甸人的命运,在失去亲人与爱人、生命与希望的无情现实下,活着的人还得咬紧牙关活着。故事里,每个小人物都有一个美丽的秘密,有情有意,有春阳照耀,有属于他们的暗语密码,如垂在屋檐下的冰溜儿,长短不一,粗细不等,在晴朗天空下一样晶莹透明。作家说“我想展现的,是鼠疫突袭时,人们的日常生活状态……我要拨开那累累的白骨,探寻深处哪怕磷火般的微光,将那缕死亡阴影笼罩下的生机,勾勒出来。”
创作期间,作家“感觉每天都在送葬,耳畔似乎总萦绕着哭声。”“只有把死亡中的活力写出来,我才能够获得解放。”是的,阅读《白雪乌鸦》,也会被那样的哭声纠缠,但是哀伤之后却能透过文字看到“解放”的力量。这场浩渺历史云烟里真实存在的鼠疫,像是一搜沉沦于松花江心的旧船,被作家寻找到,掀开一角衣襟,却再度沉入江中。处处回响起的挽歌,让悲痛充斥并停留在历史的一角天空,“四野茫茫”,暗夜寒冷,可还有熠熠生辉的光亮,驱散阴翳与黑暗的冷风。
伟大的作家,不会止步于识得事物的表象并以此确定结论,更不会随意贬低小人物的雄心。相反,他们能够廓清迷雾,探究生根底层的力量,让小人物看得见自己的伟大。而这正是文学存在的应然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