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写于2017年5月22日
我是06年入市的,赶上一轮牛市的开端。
起初在新浪模拟着玩,印象是30万的“启动资金”。因为都是虚的数字,也就肆无忌惮的随意操作。
开始学最基本的估值,PE之类的,但其实还是看着各类财经信息,有人推荐的就买。跌多了不甘心就补,补到没钱了就把有赚的卖了继续补,彻底没钱了就装死不动。整体是赚的,因为那是06年。
尽管是模拟的,却毕竟建立了我毫无道理的信心。
然后玩着玩着、学着学着,就操起真金白银入市了。过程中自身当然也有一些长进,不过主要还是凭借运气,在06年翻番,在07年继续翻两番,接着,因为中间陆续有追加投入,终于在08年把盈利尽数吐回,差点倒贴。
如今算算投资都十年多了,仔细想想其实我还是不太懂股票。
一、股vs票
股票,股票,一面是“股”,一面是“票”。
“股”的一面,是代表企业所有权的凭证。所谓“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从本质上讲这绝对是没错的。所以我也始终坚持的是价值投资。
“票”的一面,仿佛只是一个虚拟符号。到了交易市场,股票表现出极强的投机属性,起伏波动,追涨杀跌,充斥着人类的贪婪和恐惧。绝大部分的技术分析我是不信的。当然也不排除个别趋势策略会在某段时期成效显著。但只能说我并不擅长于此。
按说股票长期应该是更贴近“股”,而短期更偏向“票”。但令我困惑的有几点——
1、价值投资的实现路径是非线性的。
可能你判断一只股票低估,它可以连着几年继续给你低估。突然某天又开始上涨,短短几个月就兑现了本应几年的涨幅。这真的是因为之前判断低估是正确了?抑或只是市场的随机波动?
我也许能够判断估值高低与否(并不见得真如此),再假装可以计算出偏离数值,或者所谓的安全边际,但是我绝对、永远没法知道,它什么时候以及能涨多少。
2、交易对手盘都特么咋想的?
有时候你可能判断某只股票被低估了50%,这时候最难以理解的是——为什么那么多投资者每天还在卖出?纵然做价投你有时是需要有藐视市场的勇气和姿态,可你的信心来源哪里呢?你比其他人都聪明?抑或你做了更多的充分的功课?作为一个普通人类,我在这两方面的自信都很有限,支撑不起那么大的估值差异。
我可以猜测对手盘交易的一些理由,但做不到像他们一样的思考和感受——那么我对事物的看待显然是局限的,甚至非常片面的。
二、真搞得清基本面?
做价值投资很重要的是研究基本面了。但若觉得轻易能研究清楚并准确判断一家公司,你也许真是陷入妄想了。
有些高手着实令我敬佩,他们能将财报细细拆解,对公司来龙去脉了如指掌。可一来我自认达不到那个水平,二来我相信他们也只是略提高了判断的把握而已。
1、能搞明白否?——复杂
现代企业是极其复杂的。上市公司一般关联公司算起来都能有至少上百家。虽然财报最后总能把表做成平的,但是真实情况又岂是账面上那么简单?
而且账面哪里简单了?我还算学习过会计学皮毛,但真正能派得上用场的时候并不多。大部分时间财报是读不下去的。
绝大部分内部职工,都只能相对清楚他们所负责的部分内容。至于高管,虽有较多宏观信息,但是他们对微观的掌握很容易有所欠缺,加之人人都有局限,对整个公司的运行也是没法完全明白的。
只需设想一下:你所在的公司(假定你在一家公司),明年总资产、净资产、主营收入、毛利润、净利润各能达到同比几个点的增长或者下滑?反正我是做不到。更何况外部人士呢?
我挺看好中国平安(SH:601318)这家公司,但掌握的保险业专业知识实在匮乏,并不真的算得出个所以然。
我也看好复星国际(HK:00656),还写过《投资于中国正在崛起的中产阶级》,挺认同它的投资思路和方向。然而,复星的业务实在是太复杂了,根本看不来啊!顶多只能了解大概,尽量多接触一些信息,看能否真正信任管理层,其他就真的有点看运气了。
2、预测得准吗?——错判
既然搞不明白了,当然也预测不准。说几个我亲身经历的错判——
2007年上半年我一度看好钢铁业。业绩在涨,估值很低。当然事后发现了周期股根本不能看PE的,可彼时毕竟涉世未深。
当时的想法是:天朝堂堂要大国崛起了,钢铁业不兴盛怎么行?工业化建设,基础不就是炼钢吗?谁说钢铁是夕阳产业?我们这根本还是朝阳,至少是正当午呢。
那会儿经常看@东博老股民 的博客,臭气相投的人们扎堆,纷纷看好鞍钢股份(SZ:000898)。有篇文章主题大致是“鞍钢十倍不是梦”之类的,大家都很嗨。文章本身也有理有据——是的,基本面预测就是这样,推演过程都能有理有据,但结论仍然是错的。
我对东老仍然尊敬佩服,他当年的所有文章也都尽量客观,分享了很有价值的观点思路,给我的帮助启发挺大,对读者也进行了审慎的提醒;但我依然认为他在判断上犯了个错,后来没有深陷于钢铁股不得不说有侥幸成分——在这点上我也是一样。
后来我转战银行股(怕是仍有受东老影响),长期来看金融毕竟还是比钢铁靠谱是吧。这十年下来,投资银行的成绩实际还凑合的。但08年金融海啸的业绩,是完完全全地出乎我意料——想象过业绩低增长甚至几乎不增长,没想过会下滑倒退。
开始我选择的主要是民生银行(SH:600016),再后切换到兴业银行(SH:601166)。那是一次成功的切换。到现在我也说不清过程是精明还是侥幸,也许都有。
我当时对民生的基本面判断,事后验证也是错的:一是料不到其管理层的动荡,董文标的离职对民生确实影响不小,而毛晓峰从董秘到行长再到发现问题落网显然也干扰了正常经营;二是看好其领先的战略构思和布局,如今回顾起来实际是有点激进了(小微坏账太高)。上述两点,事实上导致了民生近几年业绩的落后。
3、真实可信乎?——踩雷
哪怕财报是真实的你都搞不清楚,何况还可能有假有诈。我踩过的雷主要在港股——
2015年11月开始投的神州租车(HK:00699),第一次买入的价格是14.5港元,其后一路跌到7元多都还有陆陆续续的加仓(小赚了卖的也有一些啦),这根本是腰斩的节奏。从尝投到很看好、加码,到少量配置,再到今年2月,我终于认定自己看不透神州的关联交易,没法信赖它的业绩,也不再对专车保有多大信心,于是清仓,亏损出局。
2015年9月开始投的中国宏桥(HK:01378),当时只算了解些账面情况;2016年5月清仓,实际是获利的。宏桥今年3月遭机构沽空已经是第二次了,第一次时股价基本波澜不惊可算是万幸。人家沽空报告写的一样是有理有据啊!我选择出局的理由也是三个字——“看不清”,不敢冒这个险。
最近遇到的是科通芯城(HK:00400),经历不赘述了,可以看《作为一个外行,经历科通芯城盘中暴跌30%的这天》。目前还没离场,仍在观望。但问题依旧是——我真的能信任它给出的财报吗?我要是信任了就真没问题了吗?
我以为自己在研究基本面,假装懂得且能够理解公司运行轨迹,现实却总会有所偏离。
三、怎么估值才是对?
股票的估值并没有比基本面判断更容易。同样一家公司,研报能算出迥然有别的价格。调调数字而已嘛,牵一发动全身。
1、PE?
市盈率是估值最基本的,但它有太多问题解决不了。
比如周期股PE低谷的时候往往是业绩的顶峰,这时候买就掉入陷阱了。
比如银行股这连着N年翻不了身的低PE是怎么回事?
比如亚马逊上市多年不盈利,PE根本没法算,股价为什么照样噌噌往上涨?
比如腾讯长期几十倍的PE,依然在不断创出新高……
2、PEG?
单看PE的最大毛病是在于忽略了成长性,高成长企业应该享受高PE才对,可是究竟应该是多少?于是有人发明了PEG。其中G指的是Growth,成长率。
一家企业未来预估的年复合增长率10%——假如10倍PE,那PEG就刚好是1.0;假如8倍PE,那PEG就是0.8;假如15倍PE,那PEG就是1.5。道理上,我们应该买的是PEG<1的股票。
但这里最大的问题在于,你的G到底怎么算?没个准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换成看上市公司也一样。
比如银行股的G该是多少?天啊这破净的估值显然有人判断G是负的。
3、PB?
PE/PEG常常靠不住,而PB很多时候更有效些。比如银行股我就坚持认为更该看PB。
PB的逻辑在于——长期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ROE是有疑问的,长期高速的G也是有疑问的。所以如果你PE和PEG都低,偏偏PB很高,那你应该要警惕的是它ROE的真实性,以及G的可持续性。
(参考阅读:《基本上,一切都是周期啊》。)
然而PB在评判一些高盈利能力的企业时确实也有点捉襟见肘。若是太拘泥于此,你选择的范围便只剩下那些盈利能力平庸甚至低下的上市公司了。
4、股息率?
别的不多说了,就问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分过几次红?
5、现金流?
高速成长期的企业没法简单用现金流来算,因为还要大比例的投入。
另外算现金流一点都不简单,用来估值根本不靠谱——你资产收入利润都算不清楚了,凭什么能预测现金流?
到头来我发现,虽然勉强能给股票做一些估值,但最终只能圈定一个很宽泛的目标范围,绝对没法做到精确。
四、不懂股票还怎么投资?
投资本身就是在不确定的特定环境下去做出判断和决策。
你需要模糊的正确,需要有概率思维,需要分散风险,需要仓位控制……
上述等等,或许比深究基本面或细抠估值来得更为重要。
还是留待下回有空再详细探讨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