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业俗语。意指早年我国上海地区餐馆中把配好的配套菜肴称为“和菜"。和菜依就餐人数,档次分为“四菜一汤”、“六菜一汤”或“八菜一汤”不等。价格一般也凑成整数,如:五元、十元、十五元等,和菜的售卖价格随物价上涨而波动。早年对和菜还有一些吉祥的名称,如:“四喜”、“八仙宴”、“全家福”等。和菜最大的优点是:店家在每套和菜中配制一两种本店特色菜肴,同时又根据进货情况,把当日多余原材料配进和菜中出售,这样既方便了顾客,又减少了店家损失。和菜是店家配制的成套菜,既保证了菜肴的特色和品种,又价格适中,免去了点菜的麻烦。后来,传统的“和菜”特色逐渐消失,某些餐馆盲目追求利润,和菜已不是店家招揽顾客、树立信誉的“和菜”,而是欺骗顾客、只顾利润的“烂污菜”。现在的食客不愿在只标“四菜一汤”、“六菜一汤”而不知何菜肴的“和菜”上被“斩”一刀,所以宁可麻烦也要看清菜单点菜,以致“和菜”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因无人问津而逐渐消失。
此文为作者原创,部分照片,摘自网络,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网友评论